临海的宋韵,是哪种韵

周仲海 摄

古城黄沙狮子 陶 峻 摄

本报记者吴世渊

假如穿越到古代,你愿意在哪个朝代生活?

许多人会选择宋朝。因为这是个人文气与烟火气并重的时代,文明而开放,风雅而富庶。

假如在宋朝,择一城而居,你会选择哪里?

台州州治临海,是个好去处。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市井情趣,你可以在勾栏巷里听曲看戏,在白塔桥边煎茶斗浆,在东湖园林内填词作对。

宋代的临海,商业繁荣,名士辈出,文教兴盛,在传统社会,这无疑是个黄金时代。

城市富庶

宋熙宁五年(1072)八月,临海城内来了一位老和尚。他穿僧袍,手执念珠,眉梢长垂,面容慈善而庄严。

和尚从日本来,法号成寻,年六十二。他刚刚结束了天台山的巡礼,即将赴东京汴梁,临行前,到临海小住。

成寻和尚游览了一番州城。只见整座城市被城墙环抱,城的西、南两面毗邻灵江,北边是千仞高山,城墙东侧紧挨一个湖泊,名曰“东湖”,是去年刚刚疏浚的。

原来,在熙宁四年(1071),台州知州钱暄兴修城墙,用密石对其进行加固。考虑到灵江发大水,会导致内涝,他便在城东开凿湖泊,疏通水道。同时,他还在东湖边开辟园林,使之成为“邑郊风景地”。

城内,百姓熙来攘往。唐代相互独立的街区、坊巷,到宋代已连成一片。道路两边,既是民居,又是店铺。沿途的叫卖声、闲聊声、儿童嬉戏声,此起彼伏,一派人间烟火味。

成寻来到子城,这里是府衙所在地,连日来,他受到官府的礼遇。官吏带他到军资库,给了他两百贯钱,作为赴京的盘缠。成寻见到,绢、棉、丝、钱种种物,库房里已经堆积不下,许多都堆积在外廊上。

上一年刚刚修城墙、辟东湖,大兴土木工程,这一年的军资库依然充盈。可见,在北宋神宗时期,台州的财政很宽裕。这得益于钱暄在当地施行“王安石新法”,通过均输、青苗、方田均税等一系列措施,扶植农民,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重农抑商,是中国皇权专制时代一以贯之的政策,宋朝却是个例外——政府立法保障商人利益、鼓励商业发展,商人有渠道表达利益诉求,他们的子女也能参加科举、从政。人们在思想上亦有所突破,北宋天台县令郑至道就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

于是乎,城市兴起了商品经济。台州城内,不说全民皆商,至少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参与经商。有的人卖米卖菜,有的人做蜡烛等小手工业,也有的人开饭店、旅馆。甚至于,台州州衙大门两侧的房子,都出租给商户做生意。这番图景,意味着权力对商业的包容与妥协。

工商业的繁荣,令城市规模得以发展,人口也因此增长,文学家楼钥这样描述台州城:“顷年登临赤城里,江绕城中万家市。”这是一幅发达的商业文明图景。

风流的名士

繁华的城市,少不了风流名士。

南宋初年,有许多世家大族侨寓临海,他们认为,这座城市环境优美、宜居,且远离北方战事。其中就有丞相吕颐浩、宝文阁直学士綦崇礼、荣国公钱忱等。

吕颐浩是山东人,为宋高宗赵构立过汗马功劳,曾与秦桧分任左右相。退休后,他徙居临海,在东郊筑“退老堂”,从此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

老丞相爱好组局,比方说,今天庭院里的荷花开了,组个“赏荷局”;明天新买一套梅浦窑的茶具,组个“茶局”;后天天气好,适合郊游,组个“东湖一日游局”。名士们聚在一起,焚香点茶,吟诗作对。诗稿搜集起来,出个“合订本”,经印刷出版,还能到市场上流通。这一时期,也是台州历史上罕见的诗词创作爆发期,金石家洪适评价:“一时文采说台州。”

荣国公钱忱和他的母亲——秦鲁国大长公主,也来到临海定居。秦鲁国大长公主是宋仁宗赵祯的第十女,嫁给吴越国末代国王钱俶的曾孙钱景臻,从辈分上说,她是宋高宗的曾姑奶奶。高宗自然给予这位长辈充分的礼遇,时常赐予其财物,还给钱忱升了官。两位“皇亲国戚”的到来,也把钱氏的传家宝——金书铁券带到了临海。金书铁券,即唐昭宗赐给吴越国第一代国王钱镠的“免死金牌”,为钱氏一族的传家宝。

临海当地土著中,崛起了谢氏一族。出身贫寒的谢深甫,少怀大志,力学成才,考中进士后,从嵊县尉、昆山丞、青田知县等小官做起,到宁宗朝官拜宰相,位极人臣。宋宁宗称他“守法度,惜名器”。谢深甫还以诗文著称,作诗讲性灵,他的“性灵说”,还影响了清代文学家袁枚。

谢深甫的三个儿子谢采伯、谢渠伯、谢汇伯,以及孙辈谢奕修、谢奕昌、谢奕中等,均在朝为官。他的孙女谢道清,更是成为理宗朝的皇后,在宋恭帝时为太皇太后,陪伴南宋走完了最后的旅程。

宋代的临海,还出现了两位文名流芳的才子,赵汝适与陈克。赵汝适是宗室成员,曾任提举福建路市舶,相当于福建省掌管对外贸易的一把手。在任的二年余九个月期间,他完成了海外地理名著《诸蕃志》。该书分上下卷,上卷记海外诸国的风土人情,下卷记海外诸国物产资源,为研究宋代海外交通的重要文献。

陈克是位爱国词人,他早年的作品,文辞优美,风格近温庭筠和李商隐;亲历宋金之战后,也写出了铿锵之音。有一轶事可表,陈克曾写过一首《谢曹中甫惠著色山水抹胸》的诗,原来,是一位叫曹中甫的“服装设计师”,做了一件抹胸,作为礼物送给陈克的妻子。陈克写诗向曹致谢。由此可见,宋人观念之豁达。

文教兴盛

宋代是个平民化的社会。平民化,与贵族化相对。宋代以前,政治几乎被贵族所垄断,唐代虽有科举制,但借科举晋身的平民官僚,寥寥可数。

到了宋代,形势一变。历史学家钱穆说,“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

相比于唐代,贵族掌握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宋代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教育系统,向全民开放,包括“工商杂类”的子弟,均可进入州县学校读书。

临海的县学,建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由县令范师道辟于孔庙。宝元二年(1039),台州知州李防又在州署东南隅建立州学。加上溪山第一书院、州学沂咏堂、白云书院、丹崖书院、赤城书院等士绅创立、主持的教育机构,老百姓接受教育的机会,要多于之前任何时代。

家住州城内的陈公辅,少时博览群书,北宋政和三年(1113),他参加太学上舍考试,得了第一名,相当于进士考试的状元。陈公辅也因此成为台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州城东边有状元坊,就是为他而立。这位状元郎,日后成了有名的诤臣,以直言敢谏、嫉恶如仇著称于朝,著有《骨鲠集》20卷。

而临海真正的文教兴盛,是在南宋时期,有数据为证:北宋临海进士数量为28人,居浙江11州州治第9位;到南宋时,进士数量激增到218人,排名也跃升至第5位(据贾志扬《宋代科举》统计)。

有趣的是,这些进士中,有“父子四进士”——方瑗是皇祐五年(1053)进士,他的三个儿子,方洵武、方洵直、方昌武也分别在治平、熙宁、元祐年间考取进士;也有“兄弟四进士”——商飞卿是淳熙二年(1175)进士,他的哥哥商许、弟弟商逸卿是淳熙八年进士(1181),另一个弟弟商炳卿是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

台州也一度掀起了“科考热”,宋嘉泰元年(1201),台州考进士的人超过了7000人。要知道,当时台州的男丁数量约为30万人,这意味着,每43个适龄男性中,就有一人参加科举考试,放眼全国,这都是个相当高的比例。

究其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朱熹、二徐先生(徐中行、徐庭筠)等师范的言传身教,令当地学子以读书、科考、学术为毕生目标;另一方面,衣冠南渡后,中原世家大族的迁入,也为当地带来了耕读传家的风气。

宋韵是哪种韵

宋代风华,令人神往。宋韵文化,也让千年以后的人们念念不忘。

宋韵是哪种韵?它不光是喝喝茶、写写字、点点香等风雅的生活方式,更多是一种文明成就。

宋史作家吴钩在《生活在宋朝》一书里说,他心目中的文明成就,并非疆域辽阔,战场杀敌,万邦来朝,而是指政治开明一些,社会宽松一些,经济繁荣一些,生活富庶一些。

宋代的临海就是一个文明成就的样本。老百姓不只是种田,还可以读书、做生意、干手艺活,通过从事各样的营生,改变自己的命运。政府也对此进行鼓励,至少,不会干预。

市民在劳作之余,有丰富的娱乐活动,比如上茶馆喝茶,到夜市买些小吃,在瓦舍里看戏。曲艺,是宋代的大众娱乐,南宋时,临海就有蔡伯喈的木偶戏、三国戏等。戏台上,刘备打了胜仗,观众拍手称快;打了败仗,则蹙眉叹气;当诸葛亮星落五丈原,底下默默抹泪。当时,官方办有演剧组织,名为“散乐”,像宁海的张百二、临海的刘丑等,都是剧组里的演员。民间也有戏曲活动,哪家老人做寿,就找来戏班子,请街坊邻居一起看。

宋代还建立了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台州城内有济粜仓,用于灾年时救济平民;有养济院,养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漏泽园,家贫无法安葬的死者,由政府出钱葬在园里。这是一个有着人情味的社会。

其实,宋韵也可以落到具体的个人。宋韵之韵,是陈公辅的铮铮铁骨,是二徐先生的淡泊名利,是赵汝适的胸怀世界,是陈克的忧国忧民……他们所展现出的精神,直到今天依然回响。

2022-09-27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56152.html 1 3 临海的宋韵,是哪种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