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寒阳文/摄
9月20日,台州市祥珑食品容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祥珑科技”)车间,为神舟十五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备货任务刚刚完成,又一批“祥珑产”的食品包装容器即将“上天”,与宇航员们在太空“汇合”。祥珑科技是中国神舟航天系列食品容器的独家供应商,是该系列的唯一一家定点研发单位。
回到“地面”,祥珑科技是国内最大的阻隔性食品包装容器企业,市场占有率超7成。董事长陈华卿表示,高阻隔食品包装容器只占了国内食品包装容器市场的九牛一毛,作为行业领军的祥珑科技,正全力以赴提高高阻隔包装的市场份额,推动中国的食品包装容器行业迈向零添加“保鲜”时代。
零添加“保鲜”
高阻隔食品包装,意味着使用高阻隔性的材料来包装食品、用品,不用防腐剂就达到“保鲜”的功效,而此类包装在中国的发展不过20年。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环保的渴求愈发强烈,“零添加包装”应运而生。陈华卿与科研团队百般探究、不断尝试,终于收到成效。
“这就是既不用任何添加剂,又能保鲜的奥秘。”陈华卿剪开一件样品,薄薄的容器是由5层结构堆叠制成,“最外层保证强度,中间几层隔绝水蒸气、紫外线和氧气等,最里层选用纯度最高的食品级材料。”
高阻隔材料环保、安全,造价也相对较高,相比普通食品包装要高50%,这使得下游品牌商不敢大范围推广,从而导致国内高阻隔食品包装发展较为缓慢。目前,高阻隔食品包装也不过占到国内食品包装容器市场的0.5%。
随着国际贸易形势愈发复杂、严峻,祥珑科技将原本的外销8成、内销2成策略转变为外销2成、内销8成。虽然高阻隔食品包装仍未成为国内食品包装行业的主流,但在国内市场越来越被认同。
陈华卿深知,中国零添加“保鲜”食品包装容器市场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稳步、扎实的推进,而作为行业龙头的祥珑科技则需要在产品、产能上做好充足的准备。
“食品容器我们自己生产,生产容器的设备也是我们自己生产。”陈华卿向记者介绍,车间24台设备都是自主研发生产,并且每台设备都是一条独立流水线,一年可生产3.6亿个瓶子。
“我们得为行业的爆发预备产能。”陈华卿说,食品容器造型各异、种类多样,流水线生产成本高、技术难度大,但这不会动摇祥珑科技推动中国食品包装容器走向零添加“保鲜”时代的决心。
提高产能 蓄势待发
为了配合航天作业,祥珑科技将产品的零添加“保鲜”时间从2年突破到3年,从而代替了又重又“难开”的铁制包装,成为太空食品容器的主要产品;针对果汁、牛奶等各类产品的特性,在包装组隔层上不断研发、探究;为了将公司的环保理念贯彻到底,研发出一旦过了保质期便会自动降解的包装……
陈华卿坚信,好的产品自然会引领市场。
初代产品实现了零添加下的长久保鲜,但仅局限于密封状态。陈华卿认为,若能在开瓶后仍能长久保鲜,将会把零添加高阻隔保鲜容器产品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不常开伙的家庭,用过的橄榄油、酱油,再次使用时容易变质、变味,许多人索性选择换一瓶。何不将这笔多余消费放在一款开瓶后仍能持续保鲜的产品上?”陈华卿说。
不断地研发、测试让理想成为现实,祥珑科技二代产品问世,利用瓶口和瓶底的特殊装置,以及瓶中瓶的前沿设计,这款容器内的产品在保质期内,用到最后一滴都是新鲜的。
“成本上相较普通产品提高了1倍,但在消费者面前,产品也就贵个1元左右,接受度比较高,市场前景还是十分光明的。”陈华卿补充。
除了食品包装,该产品还适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清洁用品、保养品以及医疗溶剂等。
没有停下脚步,祥珑科技的第三代产品——自动降解的高阻隔包装容器也在不久后出炉,锚定出海食品包装市场展开猛攻。
“渔船、货船一出海便是长时间在外漂泊,物资补充不方便,垃圾清理更是难题。这就需要轻便、环保并且支持长期‘保鲜’的食品包装容器。”陈华卿说,第三代产品在保留长时间零添加“保鲜”的基础上,增添了自动降解的功能,实现了产品对海洋、土地资源的环境保护。
为此,祥珑科技正在积极尝试与渔业部门合作,将产品代替柴油作为政府对船主、渔民的补贴,推广产品的同时,也对环保作出一些贡献。
如今,祥珑科技与国内多领域巨头品牌达成合作,金龙鱼、三只松鼠、海天酱油、元气森林……虽然当下高阻隔包装容器仍是他们的“小尝试”,但陈华卿认为,一旦契机成熟,下游客户的观念逐渐转变,高阻隔包装容器在包装容器的份额可能会趋近于30%,届时,才是祥珑科技“大展拳脚”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