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庄嘉瑜
金秋时节,三门县花桥镇迎来一年最忙碌的时刻——
果农们泡在橘园忙采摘、养殖户们开始拉网捕海鲜、电商从业者们在直播间售卖肥美的青蟹……在重山与滩涂之间,一幅共富画卷徐徐展开。
据统计,2021年,花桥镇4家银行网点存款总额突破11亿元,户均银行存款超12万元,人均收入同比增速达30%。
“近年来,我们以党建联建为引领,从培育本土人才着手,通过示范先行,逐步让农民转变新观念,用上新技术,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拥抱共同富裕新生活。”花桥镇党委书记丁宏苗说。
观念变化之一:橘树矮了,橘价高了
在花桥镇白湾村,坐落着一大片橘园,高约一人的橘树上,橘果挂满枝头。
“以前的橘树不长这样。”今年72岁的白湾村村民朱崇元说,他们一直认为,橘树长得越高就能多结果、多卖钱,一颗橘树往往能长到四五米高。
村民们“只重产量、忽略品质”的老观念,让该镇橘子售价始终在每斤1元内打转。
为了扭转这种落后观念,花桥镇举办了一场柑橘产业提升发展培训会。会上,柑橘专家把一户人家的橘树剪得只剩约一人高,急得户主直喊心疼,差点与专家吵起来。
“村民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花桥镇副镇长缪胜钢说,“只有让他们尝到甜头,得到实惠,才会慢慢转变。”
从2018年开始,该镇注册“花桥山湾桔”区域公共品牌,举办了首届三门县柑橘节,普及种橘新观念;先后引进多个专业机构,设置3个柑橘品质提升基地;成立全县首个柑橘产业农合联,三门县柑橘研究所落地花桥,在全镇开展柑橘种植技术培训。
“专家分享的优培技术和销售诀窍,完全刷新了我们的观念。”朱崇元说,原来通过剪枝让橘树受到充分光照,结出高品质橘子,既能卖高价,采摘也省力。
“第一届柑橘节,镇里叮嘱要用包装盒装着卖,开始我有些舍不得花钱买包装盒。”今年51岁的吴都村村民柯甫春说,后来,按照镇里的思路,装在包装盒里的橘子卖了高价。“现在,无论哪里说有柑橘新品种或新技术推广培训,我都会跑去听课。”
朱崇元和柯甫春的改变,是花桥镇橘农观念转变的缩影。
从提前整株采摘到分批完熟采摘,从论担论袋卖到论箱卖,从各自为政到全镇统一施肥打药,橘农已把重心放在科学种植上。
“全镇有柑橘2万亩,年产量约8000万斤。现在,镇里橘子普遍能卖到每斤3元至5元,行情好时还能往上涨一涨。”缪胜钢说。
观念变化之二:规模化养殖,产值高了
花桥拥有浅海滩涂2万余亩,水产养殖业是该镇的支柱产业。
一直以来,花桥养殖户都采用混养模式,这让红旗塘养殖区成为青蟹、缢蛏、贝、虾的主产区。
“养殖户年龄普遍都是五六十岁,全凭老经验养殖,不敢尝试新品种、新技术。”缪胜钢说,由于养殖塘长时间未轮作休养,水体富营养化,养殖效益日益下降。
为此,2021年,花桥镇设立红旗塘养殖转型试验区,引进方俊等大学生单养青蟹团队,承包1000余亩养殖塘,实行规模化养殖。
然而,面对“单养模式”,老养殖户并不买账。
“混养品种多,抗风险强,效益高,这个是传统老百姓的想法。却不知这是在‘透支’养殖塘,且综合效益不高。”丁宏苗说。
花桥镇通过广播、电视、培训等多种途径宣传养殖新技术、新理念,但传统养殖户由于技术限制、害怕风险,对尝试新模式存有顾虑。
作为花桥镇党建联建人才专家团队成员、三港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柯孔柱看到宣传后,主动提出在合作社进行技术试点。
“土地像人,需要休息。”柯孔柱说,水产单养模式专养青蟹,可以趁着青蟹冬季钻泥底时,抽干塘水,让塘底的泥土晒晒太阳。
在单养青蟹团队指导下,柯孔柱建成单养养殖塘100亩。“第一年就见到了成效,每亩养殖塘有100多斤青蟹产量,增收了4000元。”柯孔柱乐开了花。
“有了典型示范,镇里大力推广该新技术,养殖户的老观念发生了动摇,都想尝试新模式。”缪胜钢说。
观念变化之三:“老把式”用上新技术
“咱们这个青蟹是刚从养殖塘里捞上来的,包活包肥……”
9月16日上午,“三味寻鲜记”品牌主播徐林菜站在一大箱活青蟹后,进行抖音直播卖货。
房间另一头,品牌创始人返乡大学生陈斌斌坐在凳子上,拿着手机看直播间的实时情况。
“近几年,外面刮起了电商卖货的大风,可花桥农民还在等商贩上门收购。”丁宏苗说。
为了让电商的风吹进花桥,该镇在关头村成立电商基地,引入直播、短视频等社交电商。同时,对当地村民进行移动互联网技术培训,吸引外出大学生、电商人才等回乡发展。
随后,该镇因势利导,组建农副产品销售电商党建联建,培育出一批懂业务、会经营的复合型农村电商人才。同时,整合各类物流资源,设立镇村两级服务网点,建立完善农产品配套体系。
直播带货为花桥农民打开一扇窗,让“小生产”连上了“大市场”,市场观念慢慢植根于农民心中,农民开始产生脱胎换骨式的变化——
今年72岁、曾登上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的朱崇元,2019年4月12日开通抖音号,在网上卖跳跳鱼;今年51岁、初中毕业的种橘大户柯甫春,2019年开始在微信朋友圈和抖音上,传播种橘技术,网上卖橘;老农民柯先撑夫妇,夫唱妇随,拍抖音、做微商,卖产自花桥的绿色农产品……截至去年年底,该镇共有电商从业人员43人,年销售额3000余万元。
观念一变乡村兴。如今,在花桥,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得到激发,共同富裕正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