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富翁

黄保才

采访谢良帜,是缘于光明日报叶辉老师的推荐。可是他随女儿长住北京,记者的本意,是趁他回老家时,顺便接受采访。

不料国庆节前,接到老人的电话,说自己回临海了。记者欣然赴约,才得知,他是怕记者等,独自坐8小时动车,专程赶回,他的认真可见一斑。

身材修长、面目清癯、精神矍铄,76岁的谢良帜围绕着他感兴趣的话题,聊上半天,略无倦意。在他临海简陋的家,记者领略到一位民间研究达人,物质清贫背后的思想深邃。他因思考而自得其乐——这种乐趣很难被人分享,因为“曲高和寡”。

人类社会走到今天,还有太多的未知领域,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般而言,破解种种未知之谜,是高等学府、科研院所专家、教授的专务,芸芸众生无暇也没有条件涉足。可谢良帜与众不同,竟以一介县级机关单位小职员之身,穷其数十载业余时间,孜孜以求,锐意穷搜,著书立说,每有创见,既有与业内大咖所见略同,获得高度认可,也有引发持续十余年的争论。这些,对个人来说,都让他乐在其中,让他的生活变得充实;对社会来说,分明是一股推动文明进步的力量。古往今来,人类所能达到的文明高度,无不基于探索发现和思想交流——后者尤显重要,“真理愈辩愈明”,而这需要参与者的勇气和平等对话的环境。

谢良帜在北京大学中文论坛上掀起的关于“美的本质”大讨论,令人印象深刻。他厚积薄发、钻研深透,直抒胸臆,提炼出“美是使人产生愉快当时的事物中的部分”这一定义,经得起事实和历史检验,堪称社会科学领域的“数理定理”。从中可见,美是主客观碰触、交融的抽象存在,区别于具象的美的事物。他的著作《美的本质》,货真价实,另辟蹊径,自圆其说,给所有关注美学的人们以启迪。但这样的真知灼见,只因“人微言轻”而不被珍视,他那富有创见,论述缜密的著作,难以登上“象牙塔”,成为大学教科书或参考读物。这,不只是一个人的损失,而是整个时代的遗憾。

谢良帜出身于医家,从小天资聪慧,酷好读书,可惜生不逢时,在那个荒诞的年代,仅因身份上不了大学。但他从未离开书籍,反而自学不辍。高中毕业后头几年,他没有条件去找工就业,于是“躲进小楼成一统”,一天到晚博览群书。他读书,不是为消遣打发时光,也不是漫无目的,泛泛而读,而是带着一个个大问题遨游书海。受当医生父亲的影响,他“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开始就挑战“大脑世界是怎么样的”这个人类难题,主攻大脑生理和神经生理。19岁那年,在广泛阅读、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他就写出了“神经元群理论”的初稿。

读书,对谢良帜来说,就是研究,像一个高校学者一样研究。他作为知识青年,远赴大兴安岭支边十年,在修桥工地上,生活别提有多艰苦,好在他有书读,工余时间全花在读书、思考、写作上。回到临海后他凭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机遇,入职机关,他有条件读更多的书,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在每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他始终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不断完善念兹在兹的“神经元群理论”,终于瓜熟蒂落,终于有人慧眼识见,专业报刊腾出版面予以发表,并作为学苑出版社“当代科学前沿探索丛书”第一本正式出版。在研究过程中,他旁涉生物进化遗传问题,写出《论获得和获得的遗传》一文,提出的观点与美国凯恩斯博士不谋而合,而后者比他晚了整整15年,并且获得了后者的充分认可,尊称谢良帜为“博士”。

有谁能知,这位偏居浙东沿海小城的谢“博士”,只有中学学历,没有上过大学,没有任何职称,但他有颗天赋异禀的脑袋,有自由驰骋的思想,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有“米粒之珠也放光华”的雄心,有为国争光的情怀。作为未知世界孤独的探索者,他完全凭一己之力,构建起观照人类共性和终极问题的思维王国,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发人之所未发,以堂·吉诃德的孤勇挑战权威,这种挑战是以理服人,以推动学术进步、提升学界整体水位为旨归。他以深厚的学养为底气,对自己的眼光和发现充满自信,但又从善如流,察纳雅言,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表达方式,做到更科学、严谨、全面、深入。

作为民间学人,他深知学术只有交流,才能互促共进,思想需要碰撞,才能擦出火花,因此他勤学苦思,但绝不“闭门造车”,他身处僻街陋巷,却心系学术殿堂,总是尽己所能,争取在专业媒介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自掏节衣缩食省下的钱,出版被出版社认可的书籍,意在与人分享“思想的苹果”、交流学术的心得,或作济世之用,而非求取虚名。他和女儿共同发明结撰的《数码国际语》,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可使不同语言的人们交流障碍迎刃而解,这一成果被中科院世界语协会相中,被浙大教授推荐出版,为此他还应邀参加世界国际语科技大会作学术交流。

谢良帜生活淡泊,心存高远,不图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富足,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精神富翁。

2022-10-28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58441.html 1 3 精神富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