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济民/文
《台州日报》原名《台州大众》,1953年元旦创刊,至今已有70年了。那时我在台州印刷厂当工人,曾经为印刷《台州大众》拣过字、排过版,有幸见证台州解放后第一张第一期报纸的出版情景。
解放初期,百废俱兴,办报条件比较困难,报社设在临海城关只有7间破旧平房的紫阳宫。编辑部有22位同志,他们虽然没有办报经验,但都是从地区机关挑选出来的优秀青年干部,有文化,又勤奋,不怕苦,边干边学,很快掌握了新闻出版工作规律。
当时台州交通不便,没有铁路,没有高速公路,没有乡村公路,记者出外采访,大都是步行,顶风冒雨,不分昼夜,哪里有新闻就往哪里跑。编辑同志在办公室专心伏案写作,修改通讯员来稿,还兼做校对、电讯、财务工作,从大清早忙到深夜。他们编写的稿子清清楚楚,文字端端正正,修改后的稿件、用收音机耳听手记新华社的电讯稿,都重新抄一遍,怕排字工人看不清,避免报纸出差错。
当时报纸印刷设备也很简陋,用的是古老活字版。一张四开小报,4个版面,2万字上下,全靠我们5位排字工人一个个铅字排起来,要费半天时间。报纸首次印刷1万份,全凭一台脚踏四开机印刷,要印一个晚上。
创刊号排版那天下午,印刷厂里非常热闹,地委宣传部部长兼报社社长王健英、总编辑唐洪恩、编辑陈幼樵等同志都来到排字车间。王社长看到排版台上的《台州大众》报头锌版时,对我们说:“‘台州大众’这四个报头字,是地委请华东地区宣传部部长、全国著名书法家舒同写的,为了长期使用印刷,我们在上海印刷材料公司那里制作了锌版,很珍贵,希望大家小心保管。”王健英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询问我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在场同志都说困难可以克服,没有问题。
但我说有个问题要问。王社长一听马上说:“什么问题?尽管说。”我说:“请问王健英同志(解放初尽管职位多高都称同志),我们的报纸为什么叫《台州大众》呢?”他笑道:“小周同志问得好!大众就是人民大众呗,我们的《台州大众》是台州地委机关报,党的喉舌,为台州大众服务。”我明白了,好像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课。“为台州大众服务”这句话,一直铭记在我心里。2003年元旦,老编辑陈幼樵从杭州来台州参加《台州日报》创刊50周年纪念活动时曾问我:“还记得为什么叫《台州大众》吗?”我脱口而出:“记忆犹新!”
我还清楚记得:70年前印刷创刊号那天中午,我们刚下班回家吃饭,一听到门卫在喊:“编辑部的稿子送来了!”大家好像战场上的战士听到冲锋号一样,立即回头跑进车间要去拣字。厂领导拦住我们,劝大家回家去吃饭,但我们坚决不走,我的师傅说:“志愿军黄继光、邱少云为抗美援朝献出了生命,我们为《台州大众》少吃一餐又何妨。”领导只得将饭送到车间。
由于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又开展劳动竞赛,原来每小时拣1200字,好多同志那天每小时拣了1500字,一个版的拣字时间缩短了半小时。我们提早拣好字拼好版,编辑同志紧跟校对,总编辑当场审核清样,一环紧扣一环。印刷车间师傅看见总编辑清了样,立即将版子端去,推上机器,上好油墨,滚筒一转,先正面再反面,第一张《台州大众》就印了出来。
唐洪恩总编辑、陈幼樵编辑、印刷厂方厂长一直站在印刷机旁等候。方厂长原是解放军女战士,视办报为打仗,调兵遣将,严密部署,只许胜,不言败。她从印刷机上拿起首张《台州大众》,先扫视了一遍,发现墨色不够均匀,文字不够清晰,马上与师傅研究调整,待调整好后交给总编辑。总编辑也很谨慎,发稿前已看了稿子,清样时又看了一遍,报纸印了出来后把所有大小标题再看一遍,然后派陈幼樵编辑送给地委领导审阅。
地委书记杨心培对创办《台州大众》报非常重视,他在元旦前夕地委专门为《台州大众》创刊召开的机关干部、工农代表和通讯员一千多人大会上,要求台州各级党组织积极支持办好党报。他还说:“办好《台州大众》报,是适应将要到来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提高干部水平,带领广大党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70年前的元旦早晨,邮局投递员把《台州大众》送到千家万户,读者如获至宝;台州街头的阅报栏前挤满了人,台州人争看《台州大众》报,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天下大事。
70年来,《台州日报》从小报变大报,单色报变彩色报,走进千家万户,全心全意为台州大众服务,成为全国一流的地市报,《正气歌》等优秀栏目载入《中国新闻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