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狮,舞动台州元宵

临海黄沙狮子

仙居九狮图

仙居皤滩板龙

三门花桥龙灯 本文配图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台传媒记者卢珍珍

这个春节,记忆中的热闹和喜庆都回来了。

爱热闹的台州人,会抓住年的尾巴,在元宵节布满灯火,用舞狮或舞龙的方式,祈求新一年的吉祥。

仙居:皤滩板龙、九狮图

“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活动。”1963年出生的赵建国说,在仙居县皤滩乡,元宵节舞板龙是固定节目。

这一天,皤滩乡的角角落落,又会响起那句话:“高高台,低低台,皤滩街,板龙来!”

春节,赵建国所在的皤滩乡汤坎头村,因为皤滩板龙,把节日氛围感拉满了。

“今年所用的板凳龙,是2019年底就制作好的,因为疫情,我们迟迟没有拿出来舞。今年是2023年,我们把龙身增加到223节,重新舞起来。”赵建国介绍,板凳龙龙身223节,加上龙头和龙尾,一共是225节。每条龙条板长约2.15米,除去两端按1.65米计算,今年板凳龙的长度达到370多米。

热闹并没有迟到。正月初一,汤坎头村的黑夜被龙灯点亮了。370多米的皤滩板龙,游离在村中,将祝福送至每户村民,场面十分壮观。

锣鼓声密集处,举着板龙的表演者们跑动起来,在300多人的合作下,皤滩板龙“盘”出不同的造型。

这种热闹和喜庆,是赵建国儿时记忆中的年。

“在我小时候,当年村里生男孩的家庭,一起出钱制作龙头,其余各家拿出一段龙身。到了元宵这一天,绕着村舞板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赵建国说,“盘”龙需要跑动,很考验人的体力,“整个活动下来大概3个小时,参与者基本是村里的男丁。”

春节期间,除了汤坎头村,皤滩乡的皤滩村、板桥村也有舞板龙活动。到了元宵节,汤坎头村370多米的皤滩板龙,将在仙居县红旗广场舞动。

当天,一起闹元宵的还有仙居九狮图。仙居九狮图,又名九狮挪球,是提线木偶术和地面舞狮相结合而产生的民间舞蹈艺术。

身为木匠,仙居县朱溪镇的朱天何,从1998年开始接触九狮图,师从朱三福。朱天何从老一辈口中得知九狮图的过去,“明朝起,便有了九狮图,最早时不用线,直接用手舞动”。

跟随着朱三福,朱天何解锁了九狮图的更多造型。“前后10多次改造。最早狮子只能前后跳跃,后来可以左右跳跃,现在还能回头看。”只要拉线操作娴熟,狮子就会前后腾跃,左右逡巡,形态逼真,甚为有趣。

九狮图表演,由操作架和表演人员构成,其难度比木偶戏、皮影戏要高得多。“9只狮子由幕后11名女子,通过38根线来‘指挥’。”一场完整的演出,还需要6个人推着操作架,5个人敲锣。

锣鼓声响起,九狮的动作随着音乐节奏的强弱而变化,群狮抢球、单狮戏球、双狮挪球、绣球开苞、明珠落盘、三狮会宴等10多个节目轮番上演。

站在一旁的朱天何是现场指挥,遇到提线缠线,他要及时上前解决。如今,他已经学会了九狮图操作架的制作。“操作架图案复杂的,制作更费精力。我们放在朱溪镇中心小学用于教学的九狮图操作架,花了300多天制作完成。”

九狮图在朱溪镇被认为是吉祥物,可以保平安。皤滩板龙在皤滩乡村民口中,是一条太平龙、发财龙。元宵节,满家灯火,人们喜欢在舞狮舞龙等民俗活动中,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

临海:大田板龙、黄沙狮子

今年,临海元宵节之风,将从古长城袭来。

正月十四这天,黄沙狮子将领着两条大田板龙,脚踏台州府城墙,从烟霞阁一路舞到兴善门。

临海白水洋的黄沙狮子,是头猛狮。

这个创于北宋年间的地方传统狮舞,将武、舞结合在一起。它能在堆叠数层的八仙桌上凌空跳跃、翻滚,展现高、险、难“三绝”。

这种刚硬,透露着临海这头狮子的脾性。

“黄沙狮子至今有千年历史了,老一辈艺人,会从正月初一一直舞到二月初二(农闲时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会有好的收成。”王建是黄沙狮子第七代传承人,他告诉记者,虽然身处南方,但黄沙狮子舞的却是北狮。

黄沙狮子分为四部分,舞狮分为上半坦和下半坦,跳桌子分为上盘和下盘。

舞狮的上半坦,首先要舞四方,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六畜兴旺。下半坦里,你能看到一只黄沙狮子的所有形态,如喜、怒、蹦、跳、跃。

黄沙狮子的看点,是它能上桌舞。狮子上桌后,有叠罗汉、桌上倒立、蛤蟆吃水、拜天地等动作。“最出名的动作,就是仰天水,从叠上去的第六张桌子上倒立,既惊险又好看。完全靠自己多年的演出经历和身体素质,才能完整地演出下来。”王建说。

今年正月初一,王建带着舞狮队,最先在自己所在的上游村舞。接着,挨家串村地去拜年、贺喜。“正月初八,我们还去路桥舞狮了。”

1992年,王建开始学习黄沙狮子。2015年,他成立了黄沙狮子传习会所。

黄沙狮子勇猛刚毅,“要成为一头黄沙狮子,体质、胆量、技巧、练习都不能少。”如今,跟在王建身后学习黄沙狮子的有200多人。

正月十四,在台州府城墙上,跟随黄沙狮子身后舞动的,将有两条大田板龙,一条是白须老龙,另一条是黑须小龙。

在临海大田、东塍等地,大田板龙也是最自然的存在。

“以前都在田里舞动,不同的村子暗暗较劲,争头彩。从正月十三,一直舞到正月十五。”大田街道文化站站长郑秋临回忆,点上蜡烛的龙身,在黑夜中如同龙鳞一般,闪闪烁烁。

辨别大田板龙,要看它们的胡子。白胡须的是老龙,游走时,它走在前面带节奏。黑胡须的是小龙,跟随其后。红胡须的野蛟龙调皮可爱,巡游中,野蛟龙可随便穿插。

大田板龙采用木板、竹片、各类花纸制作,龙身上贴有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等民间剪纸。

“现在的龙身白纸改成了白布,这样牢固又防雨。龙身上画的主题,我们也会根据时下热点更换。”郑秋临说,这回参与演出的两条大田板龙,正是不久前《非遗里的中国》节目走进台州时,和观众见面的板龙。

据了解,此次参与闹元宵的两条板龙,共有65段龙身,近130米,需128人合力演出。

三门:花桥龙灯

花桥龙灯始于南宋,盛行于三门县花桥镇的花桥、上宅、两头门等村,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和其他地方的龙灯相比,三门的花桥龙灯出迎时,阵仗更大,颜色更为丰富。

“一旦花桥龙灯出迎,我们村就要连续迎三年,整个队伍很庞大,300多人。一般每年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六落灯。今年我们没有迎,只有在正月十三这天,让两条青年龙去五龙殿朝拜。”花桥村的村民李灼昌,一直在参与花桥龙灯的制作和编排。

“古时候,村民见到天上打雷,以为是龙。村民只能靠舞龙灯的方式,和龙对话,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李灼昌说,这项民俗活动,在花桥镇被较好地保存并传承了下来。

花桥龙灯出迎很讲究。出迎前,点燃稻草火绕着龙走一圈,意味着平安。鞭炮一响,五条龙同时出迎。它由红、黄、青、绿、紫五色组成,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蕴含四海一统,祈盼天下和合之意。

“龙分壮年龙、青年龙、少年龙。一般来说,壮年龙由男子舞动,青年龙和少年龙由女子舞动。你仔细看看龙头,它特别祥和,偏卡通化,老人小孩看了都很舒服。”李灼昌说,龙身上的制作更为讲究,有雕刻、刺绣、剪纸等,做工细腻,文化内涵丰富。

今年,花桥村的花桥龙灯要去三门农博园闹元宵。“因为场地有限,我们让两条青年龙(每条长38米)和6条少年龙出迎,近80人参与演出。”李灼昌介绍。

2023-02-02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65619.html 1 3 龙与狮,舞动台州元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