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的灯 点亮最后的年味

鳌龙鱼灯,舞起来才是最美的。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 本图片由台州市文广旅体局提供

温岭王氏大花灯

玉环坎门鳌龙鱼灯 本文未署名配图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台传媒记者元 萌

灯,必然是元宵佳节最亮眼的主角。巡游欢庆、纳福迎祥、合家团圆,在台州人记忆中的元宵,总有那么一盏盏灯熠熠生辉。

做灯、点灯、挂灯、舞灯……每盏灯的背后,既有技艺传承,也有市井佳话。点亮一盏元宵的灯,年才算真正地过完了。

传承非遗之美

每逢元宵佳节,仙居各地都会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发源于仙居县皤滩古镇的针刺无骨花灯,是璀璨灯海中的一颗明珠。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俗称“仙居花灯”“唐灯”“神灯”等。民间的口耳相传,更为仙居花灯增添了几分独有的浪漫色彩。

相传唐代开元年间,皤滩有位秀才,夜里在深山里迷了路,遇上仙女以“神灯”领路。秀才归家后,循着记忆中“神灯”的形态制作了一盏灯,悬挂在自家门口。此灯造型小巧,制作精美,灯身没有骨架,而是由针刺成各种花纹的纸片粘贴而成,这便是民间流传的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原型。

仙女凭着门口悬挂的花灯,找到了秀才的家。后来,仙女变作村姑,与秀才结为夫妻,夜夜陪伴他诵读诗文。大考之年,秀才得中状元,当地人又将仙居花灯称作“状元灯”,针刺无骨花灯寄托了状元及第、考取功名的美好寓意,制作技艺也流传至今。

59岁的方荷玉,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她就与花灯结下了深厚缘分,每到过年,村里的长辈就会忙着做花灯,她会在一旁跟着学,慢慢也摸出了一些门道。

方荷玉告诉记者,制作一只针刺无骨花灯,需要制图打样、胶浆调配、灯纸制作、烫纸、剪样、装订、凿花、拷贝、针刺、竖灯、制作兰头、拼接、装饰等十几道工序。

一只小而美的花灯,背后承载着满满的匠心。

花灯制作过程中,针刺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针刺得太密,纸片容易破损,刺得太疏,图案与质地显现不出来。一盏花灯要刺上数万甚至上百万个针孔,稍有不慎,刺坏了一个针孔,整张纸片必须废弃重来。针刺的过程,既耗精力,又耗定力。光是针刺环节,一盏小的花灯耗费十几天,大的要花上一两个月。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与其他花灯最大的区别,就是通体没有铁丝、木条、竹片等骨架作支撑,全由纸片与纸片折叠粘合而成,造型因此更加灵动多变,灯光透过纸面,精致生动的图案也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在皤滩乡中心学校,藏着一个针刺无骨花灯的艺术殿堂,这与方荷玉的努力分不开。

早在2008年,当时在学校任教的她,牵头在校园里组建了花灯社团,成立了花灯工作室,将针刺无骨花灯艺术带进了校园。学校里的老师看到精美的花灯,也投入到学习花灯制作的队伍中。

看到这门传统手艺,能够被大家喜爱并传承下去,方荷玉觉得,只要有人愿意学,她就愿意教,付出再多精力也值得。

今年正月十四,针刺无骨花灯将在仙居县红旗广场的元宵灯会上点亮,向世人展现非遗之美。

永不熄灭的灯塔

提到温岭的花灯,离不开石桥头镇上王村久负盛名的王氏大花灯。每逢元宵佳节,一盏盏精美绝伦的王氏大花灯,便是点亮节日氛围不可或缺的主角。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王氏大花灯制作技艺,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了。花灯分为龙、凤两盏,状若宝塔,由灯脚、灯身、沿池、胡罗、蓝荷五部分组成。塔身有七层,每一层都饰有精美的人物花鸟图,灯顶还饰有撑开的宝伞与葫芦状宝刹,看上去蔚为壮观。

“我们村的大花灯,主要特点就在于高大,每盏灯的高度在13米到15米左右,灯架直径可达3米左右,每盏灯可达1吨重。”王氏大花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安平说,点上一盏王氏大花灯,远远望去就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

王安平还记得,五年前正月十四那天,上王村举行了一场空前绝后的花灯盛会。两盏高20.18米的王氏大花灯,寓意着2018年风调雨顺、吉祥平安,吸引了上万人前来观赏,那天村子里人山人海、花灯竞彩的景象,让王安平至今记忆犹新。

灯会上最亮眼的主角,两盏龙凤大花灯,是由王安平和20多位村民用三个月时间手工制作而成。选材处理、扎制骨架、制作苎麻绳、按图凿纸、成型展示等制作环节,都大有讲究。

“我主要负责凿纸这个环节,花灯其中一盏为六角形,要凿出龙的图案,另一盏为八角形,要凿出凤的图案,民间俗称‘六龙八凤’。”王安平回忆道,小时候他跟着爷爷学做灯,学的第一步就是凿纸,后来才慢慢学会了做全灯。

在传承传统制灯技艺的同时,王安平也在摸索创新的路子。“原先,我们的花灯都不会转动,从三年前我就开始思考,如何创新工艺让王氏大花灯‘活’起来。”他表示。

王安平前后花费半年多时间,购置了电机、电线、钢管等设备,投入到动态花灯的制作中。在他的手中,传统王氏大花灯变得更加灵动,花灯在旋转过程中,灯面上飞燕归来、吉祥如意、马到成功等图案仿佛拥有了新的生命。

对于即将到来的元宵灯会,王安平满怀期待,他希望今年的灯会能再现当年的盛况。

灯舞起来更美

舞鳌龙鱼灯,是玉环坎门元宵灯会里的重头戏。家家接鳌龙、户户宴鱼灯是当地特有的习俗。渔家的春节,就是在舞鳌龙鱼灯的喜庆氛围中度过,并热热闹闹一直持续到元宵。

鳌龙鱼灯,舞起来才是最美的。一套完整的展演道具由6个鳌龙、6个龙珠、2个海豚和16只鱼灯组成。舞蹈以海豚为前导,龙珠引鳌,腾扑跳跃,其余鱼种以各自习性游动,首尾相衔,鱼贯而行。

“鳌龙衔珠”是整场舞蹈的高潮,舞珠人席地而卧,鳌龙紧随龙珠,衔珠不放,鱼灯环绕四周,随波逐浪,光彩熠熠。龙头、鱼身、虎脸的鳌龙鱼灯,是鳌龙鱼灯舞的灵魂所在,做好一只鳌龙鱼灯也显得尤为关键。

每年年关将至,许家鱼灯工作室就进入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段,满屋的鱼灯,让人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

鳌龙鱼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许振告诉记者,要想做好一只鱼灯,最为关键也最难上手的一步就是扎骨架。

首先要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竹篾拗出基础造型,再用棉线固定,随后糊布、上浆、画样、上色、过漆、装饰都得循着骨架来。“一套流程下来,完成一只普通的鱼灯需要3天时间,全套22件鱼龙灯具则需要50天左右。”他表示。

许振跟着父亲许为玉做了40多年的鳌龙鱼灯,如今的他作为家族第三代传承人,慢慢接过了父亲的担子。他深知,鳌龙鱼灯要想传承下去,需要创新。

以前,鳌龙、黄鱼、小龙鱼、山头鱼等鱼灯的造型是最为常见的,每年基本以制作这些鱼灯为主,缺乏新的花样。

许振从生活中寻求灵感,对鱼灯的绘制手法与制作材料进行改良,从大红大绿的传统鱼灯,拓展到形象生动的仿真鱼灯,创作出不少新的鱼灯类型,像是鲳鱼灯、红虾灯、小金鱼灯、热带鱼灯等。

如今,许家鱼灯工作室制作的鱼灯不仅在传统节日上亮相惊艳众人,还游到了海外,远销阿联酋,成为了具有台州特色的非遗礼物。

“鳌龙鱼灯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下去”,为此许振经常到当地的学校、社区等进行非遗文化的普及教学,让手中的灯能亮得更久。

2023-02-03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65810.html 1 3 元宵的灯 点亮最后的年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