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与从前

刘从进 /文

乡村,一直是人类最古老的情感寓所,传统农耕社会的堡垒。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国,数千年的农业社会,一直强调安土重迁,慎终追远,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人一样对土地和从前怀有如此深厚的眷恋之情。

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每个人都是从世世代代不变的日子中生长出来的。

叶未撑老师出版了新书《渔溪轶事》,嘱我作序。在本书中他以切身经历抒写了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写了他的村庄、那片土地和家山,乡邻和父辈。在他的书里,乡村美好的人伦关系犹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那是一个很值得怀念的独特的时代,物质的贫乏更反映了人内心的丰富,也有了更多的故事,更多让人感动的苦难与坚守。如《老道地》,那破败的四合院里人们温馨友爱、苦中作乐、别具情趣的邻里关系。《忘不了,我的家》里写到那个时代与生产生活相伴随的山兽、野鸟等让人惊恐的场面,以及劳作的艰辛和淳朴的人性。《捣年糕》里有一段让人刻骨铭心的细节。午夜捣完年糕后,要请帮忙的人吃顿好点的宵夜。孩子们本来睡了,可是碗盆一响,一个个自动醒来,他们多想吃一顿好饭啊,但那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客人吃好后,剩下一点给他们。五个孩子一溜儿排着坐在软梯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帮忙的人吃饭,希望他们能少吃一点,特别是整年都吃不到一块的猪肉,更是让人馋得要命。可是帮忙的人中有一个年轻的,也是难得吃到猪肉啊,大块大块地吃,旁边的师傅用手挡他的时候,他故意装傻,把最后一块猪肉也吃了。当他夹起最后一块猪肉时,最小的孩子哇地大哭起来,哭得惊心动魄。主人尴尬,只好说孩子们挤一起又打架了,让他们不要打了。最后五个孩子竟然哭成了一片,多么辛酸的往事。《捣臼让我洗》里的天送娘,苦难中坚守着乡村的伦理和善良的天性,活脱脱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还有,那时乡村生活枯燥无味,娱乐几乎为零,五个年轻人听说外乡做戏,竟然走了近一百里的夜路去看戏。赶到时,已近午夜,戏已谢幕,戏班老板感其诚,竟然重新化妆,为他们重演戏。

诸如此类,写了很多乡村里的人与事,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殊为宝贵。因为我也是乡村出来的人,对那个时代有所经历,有些却只是耳闻,是他的文章为我打开了一个真切的世界。

叶老师教的是数学,退休后说为了预防老年痴呆,于71岁开始写作,到今年79岁竟然集腋成裘出了一本书,成为很多文学爱好者的励志对象。他一直谦虚,说自己文采不好,只是很多事情难忘,记录而已。事实并不如此,我看了他的文章后,明显地感觉到他的聪慧,文理自然,意趣横生,很多语言极富表现力。可以看得出,他的骨子里是一个倔强的人,一直在用心生活。这样的人总是默默地使劲,只要他想干的事总能干成,若有机会,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好作家的。

文章里有很多属于乡村和他那个时代的方言俗语,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譬如:“门前拴着一条狗,屋后坐着两老头;狗比人多,人比牙多”。“锣鼓响,脚底痒”“学样生活,换样骨头”等。当我看到“有囡难嫁渔西洋,当度六月落豆场;粟米麻糍好打墙,日日吃的番薯娘”时,会心地笑了。我小时候没少吃粟米麻糍,就是渔西的舅公送来的,印象中味道很不错的。他每年都会送很多粟米麻糍过来,然后从我们这里带回大米。

叶老师身处一个历史大变革的时代,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土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改革开放等大事件。自己也干过木匠,种过田,养过猪,砍过柴,种过柑橘,办过轮窖厂,贩过木料,最后奇迹般地以人民教师的身份光荣退休在家,安享晚年。

他书写的意义在于唱响了农耕时代的挽歌,留住了让人怀念的过往岁月。诚如他在第一辑“渔溪拾贝”里所说的:“那些陪伴我长大的人,那些经历过的事,那些生活过的一座山,一片海,是我最珍贵的宝藏。无所禁锢的自由感,邻里情缘的真面貌,在现代生活中渐渐消散,似乎只能在一些细碎的回忆中找到一丝慰藉。”这些年,我也一直在乡村行走,对几千年传统乡村的迅速消失和美好的人伦关系的丧失而深感惋惜,痛心疾首。我们能不能把祖先耕种过的阡陌田野,跋涉过的山川河流留一片给我们的子孙,让他们还拥有一片可望的家山呢?

我一直认为现在农村里的老农,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末代农民,是传统农耕社会留下的活文物,是乡村最后的景观(此后的农村即便有人,也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叶老师是我的老乡、邻里、父辈人,起码可以算是半个末代农民。

他忠实地记录那个时代,保留了一份即将消逝的珍贵记忆。他在为他自己一个人抒写,也在为他的家族,为那个时代所有的人抒写,唯愿那个时代的人都在过去的时光里完好无损。

十分高兴地祝贺叶老师《渔溪轶事》的出版,也祝愿他有更精彩的幸福生活。

2023-02-04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65812.html 1 3 土地与从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