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对话”

——读郑听泉《野有节南山》

陈伟华 /文

寒冷冬夜,围炉而坐,捧读《野有节南山》这本书,时光如水,在美好中悄然而逝。

《野有节南山》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郑听泉绘著。全书图文并茂,书名令人印象深刻,书内作品主要以综合材料绘画以及散文为媒介,专注于“本我”在艺术中的显现。“我希望它是一本内敛的小书,那样,它自然会与一些沉静的目光相遇。”翻开书,这句话立刻吸引了我。

《野有节南山》分为“字的启示”“万物皆备”“流动的风景”“美是生命”“年末年始”和“尾声”等章节,书里收录了作者的三十多篇散文和随笔,笔触涉及到的,大多是与大自然、人的生活起居等有关。郑听泉不仅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而且擅长绘画。她的画作,与她的文章一样,很有特点。

节南山,一座遗世的山,它一直存在于作者的生命里。有时,它如同大理石般乳白光滑,泛着圣洁的光;有时,它只是粗粝沙石胡乱堆成的黑灰影子。在暴雨、大雾,或是万里无云的无数个日子里,它都在那个只允许目光到达的地方。或许是因为它的善解人意和作者的过度思念,使作者开始在摇曳的树影间、在两颗雨滴下落时的银白缝隙间、在平静湖面的微小起伏间……感受到它朦胧的虚影,以及慢慢地靠近。而书名中的“节南山”,则象征着作者艺术创作的源头,也是她在美学上的至高追求。

在作者的心目中,“节南山”既有北方的高大巍峨,又有南方的柔软诗意。这名字对作者而言,仿佛是一声来自远处的古老呼唤——无数沉睡在地底的种子,开始苏醒、发芽,飞速地抽条。葱郁的景象,覆盖了原本冷硬的轮廓。

收入书中的绘画作品,大多为岩彩画,偶有炭笔素描和纸本水彩、水墨等,可基本将它归类为现代“新日本画”。在创作中,郑听泉吸收了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形式结构、色彩技法、光的运用等艺术表现手法;同时以东方的细腻情愫和静逸的美学意识,来表现柔美、静美和秀美,以及淡雅和谐的形式美、材质美和色彩美。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为主线,塑造出一个努力探索生活的意义、寻找新的生活道路、内心充满阳光的文艺青年的美好形象。作者倡导将自我解放出来,唯有净化自己,使身心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回归自我、归于本心。

书中不乏精品佳作,如开头篇《先知》:“当东方开始被金色照耀的时候,他们便开始行走,沿着白沙与浑黄水流交界的地方,踏着世界的呼吸行走。他们偶尔喝水,也进食,会在月色浪漫的日子里小酌一杯。浪潮涨落是这静谧画面的永恒背景,远古螺号吹出的绵长回音,依然在细密的沙孔中涌动……”凝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再如散文《日》写道:“一年前,我们和三只骆驼行走,向着前方的巨大沙丘。日光正烈,你可悲地发现仅剩的小半袋水里全是太阳,仰头一饮而尽,便即刻化为第二颗太阳,挂在我正上方的天空,没有云彩,寂寞地独自燃烧。”作者运用独特的笔法,营造了迥异于别人的审美意境,使文中那些源于生活的意境,不断得以创新。又如《月》:“我在邻国细长如钩的弯刀上,与它有过一面之缘,似是传言中的清冷寂静。我也在夜色如幕的鸭川旁,蹑手蹑脚地尾随了它一路。黑色的河水泛着细细银光,一缕缕的水流攀爬过同伴的躯体,依偎着流动,簌簌声中混合着黏稠的胆怯与不安……”作者是在追寻一种视觉表现工具的语言意识,并把文本的丰富思维,巧妙地引入视觉形式。而跳跃性的思维,则是作者散文和随笔浪漫主义风格的成因之一。在很多作品中,她的思维是跳跃式的:一种思维无缘无故地突然中断,插进另外一种思维,新的思维又突然中断,回复到原先的思维。

郑听泉,1997年出生于台州,2022年毕业于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日本画专业,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杭州。创作只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大多数时间,她都在书里感受人类思想的涌动,在日常中感受生活的朴素美和规律美,从大自然中感受生命流动的生生不息。最近的她,尤其喜欢看一些与建筑有关的书,不断地惊叹于建筑师们师法自然又应用于自然的能力——两者之间有一种无形又奇妙的生命循环。而这些,也让她对“作品在空间中的陈列形态”“作品如何更好地与空间共生”等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2023-02-04 ——读郑听泉《野有节南山》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65813.html 1 3 跨越时空的“对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