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单露娟文/摄
车沿着山道开,两边是苍翠的树木。
绕过了许多弯,远远看到一座横架溪上的小桥,桥头立了一块碑,上书“竹家山村”。村子不大,四周被竹林包围。下车的时候,风从竹林里钻出来,清凉中还带着竹香。
山居生活民宿,便隐匿在这一片翠绿中。
穿过小溪,踏过石板桥,穿过一棵古老的树木,进入民宿。早春的午后,日光温柔,民宿主人邱萍慵懒地坐在小院里,喝着花茶,晒着太阳。
“来尝尝我们这里的茶,特别好喝。”这是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竹家山的水清甜甘冽,泡上她自己晒制的干花,便成了别处花钱都喝不到的美味。
慷慨的主人不止备了茶 ,还有故事。
遇见竹家山
邱萍是2018年萌生出开民宿的想法的。
彼时,已经退休的她四处旅游,来到莫干山后,便喜欢上了民宿主人的那种生活。“我喜欢山野,享受居住在山中的生活。开一家民宿,在生活中有工作的状态,在工作中又有生活的状态,很棒。”
回来后,她便和好朋友洪凤琴说了自己的想法,对方也很感兴趣。
为了找到心中的理想居所,邱萍和洪凤琴跋山涉水,寻觅许久。有一天,她们开车路过位于临海尤溪大山里的竹家山自然村,停下了脚步。
彼时,正是夏季。一场大雨过后,小山村的村口挂起了一条飞瀑。她们走过石桥,进入小村。
入目,山是翠的,草是绿的,云是白的,甚至连呼吸吐纳的空气都是新鲜的。在村中游走,两人欣喜于山野的美景,却也讶异于这里的破败。
洪凤琴在后来的民宿推文中记录了当天的所见所感:“山中寂静,未见人影。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溪边野花层层绵密,惹得峰忙蝶舞。沿溪向里,几畦农田阡陌纵横。一块青石板临跨于溪水之上,权当是桥,桥旁老树盘根,虬枝错节。下石径,过石桥,几处院落临溪而建,外观皆‘绿芜墙绕青苔院’,黛瓦飞檐。其中一院,门头上书‘履中蹈和’四字,院门虚掩,敲门无人应,推门而入,却见满目荒芜,残垣断壁,蛛网尘积,不禁令人唏嘘。”
“这个小山村虽然景色美,但是村中的年轻人大多搬到山外面住,只留下几户老人。”邱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也是感慨。
两人找了一番,才在一处后院遇到了几位老者。闲聊中,得知了“履中蹈和”的故事。“这处四合院应该是以前村里最好的房子,始建于清朝年间,历时百余年,太公孙修祖是创建人,太公生四子,至今传六代,家族人口已近二百人。门头‘履中蹈和’四字,意思是这家以‘为人端直,行事中正’为家风。现在,后人们都在外面生活,有的甚至远居海外。”
经过一番交谈,邱萍和洪凤琴确定这里就是她心中的桃花源:因为小村的宁静安祥,因为山美水甜,也因为小院的故事……
之后,她们联系了尤溪镇,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在竹家山租下了12栋房子,开始打造理想中的民宿。
打造山居生活
“我带你去参观一下我们的民宿吧。”品过茶,听过故事,邱萍起身往屋子里走。
租下的12栋房子,目前已经打造好了6栋,并于2020年投入营业,其余6栋仍在打造中。
“履中蹈和”是邱萍着力打造的一栋,也是她最满意的建筑之一。“这栋院落,底层全部打造成了活动空间,包括吧台、茶室、大厅等,很多客人喜欢在院子里喝茶。有位客人经常在周末从椒江开车过来,就为了在这里坐上一下午。”
步入其中,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木制的窗户,木制的楼板,还有一根根竖立其中的木头柱子。大厅挂满了许多下垂的白色圆球灯,让这个朴素典雅的空间多了一些浪漫的气氛。
紧邻“履中蹈和”的现代工业风建筑是民宿最大的活动场所,一楼是吧台,二三楼是自由活动空间。
二楼南北两面都有玻璃窗。一扇扇透明玻璃窗,好似一幅幅画框,四季美景在其中流转。正值早春,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对面的大片竹林。若是雨后,青山翠竹间便会升起层层薄雾,笼罩山头,恍若仙境。
“我们民宿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活动的空间特别多,还有个露天剧场,客人可以在这里举办篝火晚会、团建,还有人选择在这里求婚、举办草坪婚礼。”邱萍介绍。
山居生活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便是命名。“我们的房子都是以房子原主人的名字命名的,问小梅租的便叫小梅家,问德梅租的就叫德梅家。”
德梅家的门前是小桥流水,屋后是绵延翠竹,远远望去,好似一幅美丽的画卷。
邱萍很喜欢德梅家的阳光房。那个房间,一天中的任意时段都可以照到太阳。静谧的午后,坐在那儿,看光影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地面流淌,仿佛整个空间化身成了光的艺术馆。
“现在我们看到的房子都很舒适,其实当初在打造的时候还是挺不容易的。”回忆起往昔,邱萍感慨,“因为村中的老房大多上了年纪,又长久无人居住,白蚁和一些虫类就在那里安了家。清理的过程中,有时候漫天的白蚁飞出来,非常吓人。”
那个夏季,她记不清自己到底流了多少的汗水,也记不清身上被蚊虫咬出了多少个包。
好在,那段时光已经过去。如今,看着打造完成的山居生活民宿,邱萍只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融入山里日子
在村子里信步,偶尔会遇到在田间劳作的村民。他们亲切地同邱萍打招呼,或是闲聊几句。
事实上,刚到这个小村时,却是另一幅场景。“村民一开始不知道我们来做什么,所以看我们的眼神都藏着芥蒂。”
邱萍希望以自己的真诚和努力,打开村民的心门。
“打造民宿需要工人,我们知道部分村民没有赚钱的地方,会优先考虑村里的劳动力。民宿营业后,我们也从村里请了一些人,帮忙打扫、做饭。”慢慢地,村民发现这个城里来的客人不是来破坏他们的家园,而是来帮助他们的,也从心里接受了她。
现在,邱萍对村里的老人来说就像家人般的存在。知道一些老人独自留守后,她也多了一份牵挂。
“有一个阿公独自住山上,白天没事他就会在村里晃悠。有时候,我要是一整天没看到人,就会担心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会打电话或者去他家里问候一下。老人没有交通工具,去山下集市也不方便,我要是出去买东西,车子有空位都会顺路带他们一程。”
村里的老人也会教授她一些耕种技巧。她的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木,待到春深夏浓,就可以收获满院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