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铭耿
最近天干物燥,山林火灾隐患明显增多,黄岩、玉环等地相继发生山火险情,所幸扑灭及时。台州市县两级政府都在第一时间发布森林禁火令,仙居甚至由县长署名发布森林消防禁火令,防火形势严峻程度可见一斑。
全市几乎每年都有关于火灾的报道,尤其进入3月之后,随着气温回升,缺乏降水导致林草干燥,春耕生产、进山入林活动增多,森林火灾也随之呈上升趋势,一些重特大火灾几乎都发生在这个阶段。随手乱扔的烟头、开荒烧田的秸秆堆、休闲放松的户外烧烤、寄托哀思的纸钱、燃放的烟花爆竹、满怀祝福的孔明灯,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都会蹿出危险的火星。
如何看待山火隐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制服它的策略能否成功。山火隐患看似靠天吃饭,是突发的、小概率事件,但是从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来看,导火索无处不在,高概率,破坏性极强,这非常符合“灰犀牛”的典型特征——你看见它站在不远处,太过常见,反应似乎迟缓得很,以至于人们很容易习以为常、掉以轻心,但很可能它会突然狂奔起来,猝不及防地把你撞倒。森林火灾就是一种典型的“灰犀牛”。
防范应对“灰犀牛”的基本策略,或许可以给我们在应对森林防火等风险隐患中一些启示。首先要承认危机的存在,善于发现“灰犀牛”危机。所有灾难的发生,不是因为发生之前的征兆过于隐蔽,而是因为我们的疏忽大意和应对措施不力。最经典的安全法则海恩法则就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征兆及事故隐患。重大危机发生之前的各种端倪其实都是一次次绝佳的机遇。正因此,觉察危机苗头,越早着手采取防范措施,越容易解决问题,而且成本越小。
其次就是定义“灰犀牛”危机的性质。森林火灾多缘起于人为因素,既有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也有春游踏青、扫墓祭祖、户外野炊等人为制造的安全隐患。据统计,90%以上的森林火灾都是由农事用火、施工跑火、祭祀用火等人为活动引发。比如2020年11月,一男子在仙居下各镇某山场乱丢烟头引发289亩森林火灾,犯失火罪获刑。一个不经意,烧掉的不仅是森林,还有自己和家人的未来。正因此,找到一个情感共鸣,让危险事件更加生动鲜明,就能吸引人们的注意。这就需要在宣传教育引导过程中更加注重传播效果,让更多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不是依旧我行我素。
第三就是不要静立不动,要主动而为,制定一个自动触发机制,就算没有能力将“灰犀牛”一击毙命,起码也要采取目前所能做的阶段性行动。应对气候干燥,市县两级政府迅速发布禁火令,开展野外火源治理专项行动,就是最快速的响应。同时,“防”是第一位的,而防火又重在“防人、防火源”。要强化源头管控、效果导向,通过大数据智能化,建立全天候全方位的森林安全预警监测机制,完善防火道和隔离带,提高护林员管理和森林防火专业队伍训练水平,真正提升火情“早发现、快处置”能力,确保山有人看、林有人护、火有人管、责有人担。
第四就是不要浪费危机,善于举一反三、亡羊补牢。从刚刚发生的森林火灾中总结经验,认真反思森林防火工作薄弱环节,看看未来的危机会从哪个方向发动攻击,从而查漏补缺,危机也可以演变成良机、契机和先机。
常言道,隐患重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天灾也好,人祸也罢,只有依靠科学的防灾减灾措施,才能让我们在不断侵袭的灾害面前,冷静面对,减少损失,成为控制“灰犀牛”危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