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单露娟/文 杨 辉/摄
100年前的春天,朱自清在临海,度过了“匆匆”却终身难忘的一年。其间,他创作了启发人们惜时进取的散文名篇《匆匆》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
100年后的春天,首届“朱自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临海召开。中国知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阿来、格非三位文学大咖,做客古城临海,开启一场文学聚会。
临海印象
“相见恨晚。”是麦家来到古城临海的第一感受。作为浙江人,临海这个名字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他知道这是个古城,但只有真正踏足这座城市,麦家才切身感受到临海深厚的文化积淀。
他游览了东湖,登上了台州府城墙,信步于紫阳街,一路走来,一路感叹,“这个地方来得太迟了。”他愿意多次来临海,领略这座小城的风土人情。
阿来对临海的了解,来自于书本。“比如说骆宾王的流放经历,戚继光的抗倭故事,还有包括朱自清在内的许多文人笔下的文字。”
但,这些都只是故事,只是听说。来到临海后,阿来领略了临海保存的文化遗迹:东湖、台州府城墙、千佛塔……那一刻,他惊喜地发现,书上的文字,不再遥远抽象,而是变成了很真实很感性的东西。
阿来感慨,自己在临海的时间虽然短暂,却已经有了久违的熟悉感。“因为文化气息渗入在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渗入在我身上,也渗入在每个人身上。”
在来临海之前,格非对临海的理解是——郑虔被贬的地方。
所谓贬谪之地,大抵都不那么尽如人意。可是,他却发现这是个可亲可近、值得一来再来的地方。“一来到临海,我就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氛围。这不完全来自当地的名胜古迹、优美风景,更来自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都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层层累积的文化,在临海,这种感受尤其强烈。”
在格非看来,凭空造一座城市不是难事,但这座城市是没有积淀、没有文化的。临海不一样,它是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千年房屋换百主,一番拆洗一番新。临海是中国古代建筑跟人关系的一个重要写照。
城市与文学
一座城市与它的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领略临海的风土人情后,三位大咖也迸发出一些关于城市和文学的灵感。
十多年来,格非对于现代城市跟古代城市的区别这个课题一直很感兴趣。
他认为,在古代的中国,城市和城市之间是互相交通的,品位、品级上并没有所谓的孰高孰低,相反,它的基本伦理全是由乡村伦理来统御的。这种情况在中国持续了上千年。
临海就是一个很好的写照。“登上江南长城,可以发现这里山与河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晰,既有人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也有军事、商业上的考虑,甚至有防洪考虑。”在格非看来,临海虽然不大,但“五脏俱全”,且人与城市的关系很亲切,酿出了城市“左手人文气息,右手烟火味道”的文化味。
如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也滋生出排他性。他希望大家可以重新思考,如何让人们心中对于传统城市的理念回归本源。
对于这点,麦家也深有感触。他认为,现代人都向往大都市,想在那里寻找前途,甚至连自己这种有了一定成就的人也离不开大城市,这是大众内心对现代性褊狭的理解。
到了临海后,他很愧于这种想法。他认为,临海虽然是座小城,但是文化底蕴深厚,作家、艺术家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不仅可以增加艺术创造力,还可以减少为了生计奔波的精力消耗。
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我要是一直生活在杭州,成不了作家。最困难的时候,我在成都,那里的物价低,给了我一定的从容和勇气,所以我创作出了《解密》。”
关于城市文化,阿来也发表了一些看法。他认为,很多时候,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除了建筑遗存,还有文学记录。故事在发生,时间在消逝,文字可以记录下一切。“正因为有了文字记录,消逝的时间凝固下来,我们知道了郑虔时代、骆宾王时代临海的样子。”
那么,如何去描绘城市?古人已经有所造就。“城市的特色文学其实就是当地百姓的生活写照。古人描绘城市,就是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以说,这些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学,事实上就是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