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高质量”一体化

——解读台州“融长接沪”的背后逻辑

台传媒记者林学富

6月11日至12日,上海市金山区党政代表团来台州考察,双方聚焦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装备等领域,决意推动相关产业上下游和关联企业协同发展。

6月20日,一场名为“‘药’聚临海 共享未来”——2023临海(上海)医药产业投资环境推介会在上海举行,临海与上海的医药产业来了个“面对面”对接、协作。

7月4日,2023上海·台州周活动将在上海举行,台州再次在上海向全国、全球推介台州的制造业优势。

……

像这样,自6月6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后,台州与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城市——上海的互动,更加频繁了。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三周年。

近年来,台州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历史性机遇、战略性风口,乘风而行,硕果累累。

那么,在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中,台州人遵循了怎样的逻辑呢?

逻辑之一:凸显民营经济和制造业优势

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中,长三角地区所占的“权重”很大。

2022年,长三角GDP总量达29.03万亿元,约占全国的24%。目前,我国24座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中,有8座来自长三角。

数据印证着一个共识: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作为长三角区域的城市之一,‘融长接沪’不是简单的同质化,每一座城市都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台州该拿什么去融入这个国家战略?”台州人在思考着!

2020年伊始,台州市五届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发展目标,也就锚定了台州“融长接沪”的第一个逻辑:以上海为龙头,凸显民营经济和制造业优势。

循此逻辑,台州把“接轨大上海”作为融入长三角的先导工程,确立了“五个全面对接”,提出了“建设长三角南翼充满活力的新兴增长极”的目标,明确了融入长三角“七个一体化”工作举措以及“沪台结亲”十大行动。

在深化民营经济跨区域协同上——

台州组织开展了一批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了2020上海·台州周活动,全面展示台州民营经济成就;连续2年举办长三角民营经济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论坛,吸引了合肥、南通等万亿GDP城市加盟;2021年,承办召开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全国“跨区域协同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将跨区域合作经验向全国重点城市推介。

台州发起成立了长三角民营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联盟,发布联盟宣言,与长三角企业家联盟、长三角文化产业联盟签约,开展协同课题研究,出台跨区域协同政策,在更广范围内开展政务通办、要素服务对接等。同时,在杨浦人才服务中心设立台州引才工作站,常态化开展高端人才引进。

在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协同上——

近年来,台州市发改委、科技局和台州学院积极对接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科学院,筹建长三角(台州)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台州黄岩模具成形制造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台州黄岩设计创新中心。

“当下,台州正在围绕打造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发展壮大新材料、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现代临港产业集群,形成‘协同化布局、港产城融合’的新发展局面。”台州市发改委长三角办相关负责人说,同时,大力推进台州湾科创走廊梦想园区、沪甬台合作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进度,引进长三角智慧医疗联盟有关资源,扶持培育本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逻辑之二:承接的不是“低端要素”溢出

从“星期天工程师”、合办联营企业,到抢抓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战略机遇、发展外向型经济,台州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长三角城市,尤其是上海的溢出、辐射和带动。

主动承接长三角城市的“溢出效应”,是台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路径,但在台州人看来:产业外溢现象其实是一个地区均衡发展的结果,它不是指这个地区多出的某个产业,而是指在空间层面上,这个地区与周边地区产生互补性的人、资本和物质的流动。

循着这样的理念,台州形成了“融长接沪”的第二个逻辑:要的不仅是承接产业溢出,更重要是为长三角城市的技术、产业提供应用市场和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在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中“出圈”。

——在台州谋划一批重大平台,承接高端要素外溢。

到目前,台州的沪甬台产业合作园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招引落地了10多个优质项目;规划建设了台州临港产业带,新能源、未来汽车、医药健康、新材料、精密制造等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稳步推进台州湾科创走廊建设,梦想园区建成投用,已入驻上海启迪之星浙东南创新中心、复旦张江研究院台州创新中心等多个科创平台。西门子(中国)台州制造数字化赋能中心2021年揭牌运营。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临海科创园形成上海、墨尔本、临海三基地,通过国家级众创空间认定。

——建设了一批“在上海”的台州平台。

在科技创新要素方面,台州不仅承接上海的“溢出效应”,同时,也通过在上海建设重大科创平台,主动汲取高端科创要素。

目前,我市在上海等长三角主要城市累计设立了13个“科创飞地”,台州(上海)国际创新中心(租赁在杨浦区湾谷科技园)共引进注册企业8家。临海(上海)国际科创中心、温岭(上海)国际创新中心、玉环(上海)科创人才飞地、仙居—上海生命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等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

——在金融领域,建立资金互通平台。

2020年,台州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台州基地开展实质性运作;台州市国资委与上海国盛资本签约共建长三角股权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100亿元;台州市金投集团与上海星景股权投公司组建台州复星智能装备产业基金,规模20亿元。

逻辑之三:直奔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目标

近年来,西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日志一直忙碌着,相比车间里智能马桶生产,他更关注设在上海新虹桥中心的研发中心。

“在上海设门店不稀奇了,设立研发中心我们可是头一遭。”讲起这个战略布局,刘日志有着自己的“小目标”:嫁接上海在外贸和国际金融方面的经验和优势,谋求海外并购,意图从“贴牌生产”升级为“全球品牌”。

国际化、世界级,是长三角的鲜明气质,深化开放发展、强化外向型经济,是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要支撑。

把上海作为“桥头堡”,让台州制造更好地融入全国大市场,融入到世界贸易格局中去,从而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这就是台州“融长接沪”的第三个逻辑。

——推进重大项目,架起“双循环”新通道。

近年来,在铁路方面,台州建成运营杭台铁路、金台铁路;加快建设杭温高铁台州段、温玉铁路;推进金台铁路头门港支线二期工程、甬台温高铁前期工作;在机场方面,台州机场改扩建项目年底完工,加快建设台州机场配套道路(机场进场道路一期、二期)以及台州湾通用机场项目。

——链接上海国际贸易通道,嫁接国际资源。

近年来,台州不断加大与上海的经贸合作,拓展与上海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渠道。同时,借助上海国际贸易条件好和物流网络发达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台州的出口通道,拓展新兴市场,引入更多的人才和技术。

“接单和设计都由上海的总公司负责,公司制造工厂放在台州,然后从宁波港口外运出口。当时,考虑过在温州或宁波建,最后看中了台州印刷产业发达优势,产业链条完善,制造成本低。”台州市易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明东说,公司专业从事文创产品制造,总部在上海,2018年在台州开办了工厂。

“‘融长接沪’将使外资更方便地进入台州,助力台州与国家双循环战略的融合。”市发改委长三角办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台州将全面对接上海国企、外企和世界500强,全面对接上海各重点产业园区,全面对接上海各商会资源。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伟大时代的宏篇巨著。

循着自己的逻辑,搭着国家的脉搏,今天的台州与长三角各大城市双向奔赴,正向着“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乘风而行,奋笔书写着时代巨著的台州精彩篇章!

2023-07-04 ——解读台州“融长接沪”的背后逻辑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77775.html 1 3 奔向“高质量”一体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