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天台:诗意文化为幸福生活“加码”

台传媒通讯员唐丽芸

为幸福生活“加码”,文化是重要支点、重要抓手——

作为中华和合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天台举办和合文化全球论坛,打造和合文化国际传播基地,推动和合之风满城劲吹、和合理念走向世界,让和合文化在内外交融中绽放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

作为以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城市,天台打造文化阵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传承培训,让和合文韵流淌进天台的大街小巷,千年积淀的文化根脉向上蓬勃生长、抽枝散叶,为群众精神富有和物质富有持续“加码”。

非遗助力共富

近日,10名学员走进“天台红曲酒”省级非遗工坊,对酿酒工艺、食品安全把控、设备管理和操作、黄酒品评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通过学习、考核后,成绩优异者可获得高级酿造工证书,并进入相关岗位就职。

“通过开展红曲酒酿造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技艺培训班等方式,带动了当地农户就业和致富。”浙江红石梁集团济公家酒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仁委介绍,目前,工坊已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0余人,解决就业超万人。

非遗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天台给出的答案是——找准非遗转化“连接点”,不断丰富非遗的应用场景,高质量推进非遗转化利用,从而将非遗“软实力”转化为共同富裕的“硬支撑”。当前,天台县入选了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为全市唯一。2022年,天台县非遗美食、文创、工坊等相关产业共带动收入4000余万元,帮助农民就业超1.2万人。

让非遗融合乡村旅游,是天台共富模式探索的另一个方向。近年来,通过整合非遗景区、非遗路线、非遗技艺等资源,天台创新推行“非遗+研学+旅游”模式,打造了和合书院、寒山书院等四大研学营地,建设了和合小镇、唐诗小镇等七大研学基地,创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天台和合人间文化园等4家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引入华顶国旅,龙溪乡打造了寒山多彩田园基地,推出和合扎染、活字印刷、古法造纸等非遗课程,年均接待研学学生超5万人,实现营业额1100多万元,带动周边村集体年均增收70万元。

为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天台探索了“工作站+企业+电商”模式。通过引入杭州装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台州市虫二乡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共建“和合文化”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建立传统工艺直播基地和展示中心,邀请商家入驻玩物得志APP、导游在线平台,天台开展了非遗技艺直播教学、非遗文创直播带货,以“线上销售+线下展销”形式拓展传统工艺产品销售渠道。目前APP入驻企业10家,上架传统手工艺商品56件,总销售量4000余件,销售额达260万元。

文博释放活力

近日,新天台人协会、天台外来人才协会的会员家庭,赤城小学学生相继来到天台县博物馆开展研学课程,学习天台历史文化民俗非遗的同时,体验一根藤工艺的和合花灯、亲子茶修、恐龙气球等手工制作。

“和合花灯”是结合一根藤技艺、和合文化、清廉教育所开发的一门研学课程,具有浓厚的天台文化特色和教育意义,也是天台县博物馆“文博工坊”的保留课程。课程通过寓教于乐方式,使体验者在亲手制作过程中领悟和合精髓,促进了公众对家乡习俗的了解,从中迸发浓厚的家乡归属感与自豪感。

“自‘文博工坊’开设以来,我们每周都会举行各类体验活动。活动主题结合天台山文化、当下热点或季节特点展开。大众参与度非常高,经常报名通道一开启,名额就被抢完了。”天台县博物馆副馆长陈缅介绍,通过这些活动,吸引了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对文物的印象,让博物馆资源真正成为公众可享有的资源,摸得着,体验得到。

“文博工坊”是天台博物馆创新开设的一个互动式文化体验平台,是天台不断探索博物馆事业发展新路径的一个举措。近年来,天台致力于探索将文博、文化生活化的创新之路,用“打破围墙”理念践行“让文物贴近生活”,打造“无边界博物馆”,让博物馆从馆藏历史文化的“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为推动博物馆从“精英文化”朝“大众享有”过渡,天台还设立博物馆“馆长日”,推出“馆长说文物”专栏,并以此为特色品牌集聚人气,向大众讲述文物故事;引进知名艺术大家、文化名家工作室、文化驿站、传统工艺工作站等入驻博物馆,创作艺术作品,丰富展陈内容……

去年以来,天台博物馆共开展了46场公益讲座、68场文博体验活动、17场研学活动,日平均接待量逾千,并以新晋网红打卡点的新身份得到浙江省文旅总评榜的关注,上榜人气场馆候选单位,“山区县博物馆文博工坊模式探索”入选省社科重点研究课题。

活动丰富生活

唐诗之路上的乡村帐篷云上音乐节、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师生音乐会……近几个月,赤城街道塔后村的特色活动让人目不暇接。各地游客齐聚一堂,一边品尝着天台美食,一边快乐地畅游音乐世界。歌声、掌声、欢笑声,久久回响在这个宁静的村庄夜空。同样,在始丰湖城市客厅、安科大草坪每周末开展文艺赋美,随着音乐响起,大家席地而坐,掏出手机,打开闪光灯,尽情挥舞……

从乡村到市区,一系列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了大家共建共享城市文化的参与感、获得感与幸福感,而且也让文化氛围充满天台这座“现代化和合之城”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要开展相关活动,文化阵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为乡村赋予精神文化内涵、提升群众精神文化风貌的关键平台。近年来,天台县不断强化文化阵地建设,夯实文化振兴基础,使文化阵地建设成为文化振兴的“精神高地”。这期间,县域内的众多“馆”和“站”,扛起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大旗。在城区,一座座和合书吧、驿站,将市民的生活装点得丰富多彩;在农村,陆续建成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乡村博物馆、文化礼堂等,让文化离农村百姓越来越近。

进入暑假,天台县图书馆随着天气一同“热”了起来,航模制作、科学小实验等阅读推广活动轮番上演,备受青少年喜欢,同时图书馆还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半年为乡村儿童送去3万多册书;“天天大舞台”更是深受欢迎,以前“蹲在台下看”,现在“站到台上演”,老百姓演村事、唱村歌、说发展,现已发展成为天台范围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和合书吧已经成了热门的打卡点,大量年轻的创业者与打工者,纷纷致电便民热线,建议延长书吧的开业时间;356家文化礼堂,则是老乡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全年400多场大戏在礼堂上演,吸引众多人群前往,一时热闹如过节。天台还有7家乡村博物馆,陈展的都是当地非遗、特产等,如白鹤镇袜业博物馆、干漆夹苎非遗博物馆、张思村生命奥秘博物馆等。“高大上”的博物馆,走入寻常村落,不仅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更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专家说

台州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李建军

诗意文化是幸福生活的催化剂,是美好生活的闪光点。倾力打造诗意文化并将其渗透进生活日常,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举措。

天台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当地学者概括出“佛教天台宗发源地、道教南宗创立地、济公活佛出生地、徐霞客游记开篇地、唐诗之路目的地、诗人寒山隐居地、五百罗汉应真地、王羲之书法悟道地、刘阮桃源遇仙地、和合文化发祥地”等“十地”金名片。如何让这些文化金名片转化成共富软实力、产业增长点,天台通过“非遗助力共富”“文博释放活力”“活动丰富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可圈可点。

百尺竿头,还需更进一步。天台的积极探索如何从“盆景”变成“风景”,从“好看”变成“好用”,还需要在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联结、诗意与日常的统筹兼顾、小众与大众的精准营销等方面继续推进,为高标准推进新时代文化台州建设、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县域样本。

采访手记

作为中华和合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天台文脉绵长,自古是文人墨客心中的“诗与远方”,被赋予了“半部全唐诗”等美誉。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文化归属感,是幸福的根基所在。

多年来,天台推动和合文化融入天台人的精神血脉,不断丰富群众幸福生活的精神滋养;多年来,天台坚持保护、传承、发扬好天台的文化之光,让群众在精神共富和物质共富道路上越走越宽。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相信,面对新机遇新形势,天台会继续用文化这张最闪亮的名片,推动文化之风满城劲吹,让文化在内外交融中绽放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从而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踏步前进。

2023-07-30 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79901.html 1 3 天台:诗意文化为幸福生活“加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