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童鱼

潘岳军 /文

我的老家位于隘顽湾畔,村前就是一片海涂,讨小海原是村民的一项谋生职业,梅童鱼也是常见的一种小海鲜。

梅童鱼又称大头宝,一般生活于江浙一带的近海和港湾等浅水区域,由于色泽金黄,在我们温岭城南老家还称为黄梅童鱼。幼年的梅童鱼被称为“大头梅烂”。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梅童鱼就是幼年的小黄鱼,其实它与黄鱼类格格不入。

梅童鱼通体长形,侧扁,尾巴细长,头大又圆钝,眼小口大而斜,口角达于眼的后缘。上下颌牙绒毛状,全身披鳞,背部灰褐,下部腹侧艳黄色。新鲜的梅童鱼在暗地里能发出萤石般的光亮,白白的,像银子般。

记得孩提时,村前的那片滩涂上常有岙环江绾等邻村人用长排网来捕捉梅童鱼。尤其是在夏季小水潮位,他们会摇着小船,带着一捆捆2米高、10来米长,两端用青竹秆做边的排网,来到正处于平潮时分的滩涂上,选择一定的水域,将竹秆网的下端插入泥涂中,竖成一排,排列成V字形状,每排的网长约100余米。在V字形的顶端又围了一个直径2米的鱼巢,鱼最后都被笼进这一巢内。

每当我们发现邻村人在竖立排网时,就会争先恐后地背着小竹篓,带着小网斗,冲进即将退去的潮水中,去分享捕捉梅童鱼的快乐。

待到潮水渐退,滩涂将要露出时,梅童鱼就随着潮流进入排网末端的网巢中。有时梅童鱼顺水流碰触到竖立着的排网时,就会跃出水面,发出“咕、咕、咕……”的叫声。我们这些讨小海的孩童就会紧跟在渔民的屁股后,手拿小网斗,去争相捕捉那活蹦乱跳的梅童鱼,这场景真可谓鱼跃人欢,颇为壮观,让人回味无穷。

有时梅童鱼旺发,会让渔民大获丰收。记得7岁那年的一天,三哥与堂哥俩一起去讨小海。

夜幕早已降临,但还是不见他们回来,家里人都很焦急。在我们吃好晚饭,正坐在桌边等待时,只见三哥迈着沉重的脚步,背着满满一竹篓的梅童鱼回来,连竹篓上两根用于系在身子上的小尼龙绳子也穿满了梅童鱼。老父高兴地拿来木钩秤,称了一下,足足有12斤,倒入木盆中刚好盛满。梅童鱼金黄的鳞片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十分耀眼。这时三哥带着满载的喜悦述说,由于梅童鱼实在太多,他们边用网斗盛,边用手捉,在装满竹篓后,只得解开系在身上的绳子,将梅童鱼一条一条地用绳子穿起来。因背着太重,又是光着脚步行,所以回家也晚。

接着,全家人就忙碌开了。在清洗梅童鱼后,拿了一部分放入锅中,倒上些黄酒清烧,其余的放入盐,做成咸鱼。不一会儿,满屋弥漫着梅童鱼的香味,全家人饱饱地享受了一顿。

梅童鱼肉嫩刺软,肉味鲜美。目前最简单且味道鲜美的做法是清蒸,也属于家烧。除红烧、烫烧和做梅童鱼面外,还可制作肉馅或鱼丸子等,煎咸鱼也不错,是小鱼类中的上品。

近年来,随着海洋环境的退化,浅海滩涂上也很难捕捉到梅童鱼了,即使捕到也没有往日的个大体胖。渔民刚捕上就被鱼贩收购冰冻,或加工包装外销。

梅童鱼富含磷质,是养脑的滋补品。由于现在梅童鱼稀缺,其身价不断在上扬,人们也就把它当作一种滋补品,经济收入一般的人家是难以享受那口福的,条件好的可购买几条来给老人和小孩子滋补身体。

物换星移,真想不到昔日常常吃的梅童鱼,已成为酒店、饭馆的珍品菜肴。

梅童鱼已成为我们海边人丰收的回忆,也成为我人生中的美好记忆。

2023-08-01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80039.html 1 3 梅童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