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探访台州书院文库

扶雅书院:大雅扶轮

2018年,新桥镇乡贤筹资在原址上重建文昌阁。

新桥中学

扫一扫 看望潮APP

台传媒记者彭 洁/文 徐古忆/摄

对于新桥人来说,新桥中学的存在,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这所历经了百年文化沉淀的学校秉承着“传承扶雅百年精神,创建搭桥育人文化”的办学理念,培养了许多在各行业中闪闪发光的优秀学子,如太平洋科考团首席女科学家韩喜球、航空发动机数控专家管彦深、教育名家戴文战等。

而百年前,这所屹立在晴川河畔的学校还叫做扶雅中学堂,创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是台州最早建立的中学之一。

若时光再往前,在历史的舞台上,“扶雅”演绎的是一个乡贤重文兴教,自筹资金、自行建成书院的故事。更难得的是,到了近年,路桥区新桥镇效仿先贤,将这幕光影完全重叠了起来。

新桥管氏

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阮元担任浙江学政。

这位“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摘自《清史稿》)的清代名臣,一直以繁荣文化、表彰学术为己任。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也给了他极高的评价,“阮元在多省供职数十年,每到一处,都倡导学术,给浙江、广东、云南的同时代人施以巨大影响”。

阮元先后在浙江任职12年,极为关注当地的文化教育,也很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他跑遍浙江大部分地方,约见当地乡绅贡士,探讨兴学之道。来到路桥时,新桥一名叫管思诚的贡生参加了和阮元的晤谈。

管思诚的家族,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新桥管氏,以耕读传家,善诗能文。在《新桥管氏宗谱》中,这个家族的儒雅形象跃然纸上,“其君子尤尚礼好学,夜窗灯火,里塾书声,比屋皆然。伏腊燕享,衣冠必肃,吊丧问疾,礼意必诚”。

结束那场晤谈,归家后的管思诚开始着手兴办新桥的宾兴事业。

“宾兴”,最初是一种礼仪,原指西周时期的选举办法,即“由地方上的乡大夫从乡‘小学’中推荐贤才并宾礼之,再进入朝廷高等学府‘国学’继续深造”。到了清代,宾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为科举士子提供赴考费用的助考组织,不仅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使地方乡绅在参与宾兴管理的过程中收获了更高的声望。

乐善好施的管思诚在新桥置宾兴田120亩,将收租得来的利息用以资助在秋季八月参与科举乡试学生的费用(即秋闱之费)。除此之外,管思诚还在家中办了私塾,不仅招收族人,也招收外地人为生。

父亲这样的重文兴教,深深影响着管思诚之子管振声——后来,他也在家中办起了讲舍。

管振声,号云坡,是个廪生,即被公立学校正规录取的学生,有粮食补贴,按现在的讲法就是公费学生。

承袭父业,管振声的讲舍“不徒富而在教”,不仅招收本族管氏子弟读书,也招收金大田、东蓬林、前洋缪、向西屋陈、打网桥、洋屿等地的外族学子,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后来都成了生员,即太学、府学、县学等各类学校的学生。

为了让学子更快速地熟识文字,管思诚和管振声父子还制作了识字板。“用的材料是杉木板,块面一寸二分见方(大概4厘米长宽),每块板上都写有一个楷体汉字,边角光滑,黄底用透明漆漆过。这种识字板不止一套,(上世纪)50年代,有大量的识字板从老屋里流出,可惜没有保存下来。”81岁的管彦达老人回忆。

如潮的学子,渐渐“淹没”了小小的讲舍。

文昌阁

讲舍显然已经无法容纳更多学子了。

管振声便与族人商量,要兴办一个文昌会,得到族人赞同。文昌会成立伊始,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会址暂时放在了东蓬宫。文昌会成立后,为了表示对崇文识礼的支持,入会者纷纷捐资,新桥管氏及东蓬林林氏、前洋缪缪氏、金大田金氏都慷慨解囊,就这样聚集了数百缗(一缗为一千文铜钱,俗称一贯钱)。这些钱将用作建造文昌阁,但由于文昌会暂借在东蓬宫,一时并无用处,于是有人提议把这些钱借贷出去,以此获取利息。

道光二十三年(1843),管振声之子管作霖出生。

管作霖(1843—1902),字汝颖,号慰农、惠农,同治四年(1865)中举人,任兵部职方司郎中,光绪十三年至二十三年(1887—1897)任四川省顺庆府邻水县知县。

承袭了父辈的励志勉学与慎终追远,管作霖将兴建文昌阁的事放在了心上。

同治四年(1865),22岁的管作霖与堂兄管哲人等一众族人齐聚一屋,商讨兴建文昌阁的相关事宜。

“建文昌阁,需钱数千缗,虽然上辈留下一些钱,但远远不够。当时为了生利,将这些钱借贷了出去。那些借了钱的人家,现在有些已家道中落还不出钱;即使还得出的,也难以立刻收回。这件事难啊!无米之炊的事谁能做到?”有族人说道。

思虑再三,管哲人将这事揽了下来。“我早就有此心思,愿意担此重任。我也知道很艰难,但有作霖支持,我想我们是能够做好的。”

管作霖立在一旁,听闻,连忙说:“兄长能够担负这件让人又烦又累的事,我求之不得,怎么会不全力支持?”

他们很快行动起来,首先是选址。

新桥街西南端新桥浦与晴川河交汇处的北岸,一条河流西来折向南,与另条河相交往东,两河中间的积潭像半个白璧,远山送青,光照翠微,像案几又像文笔,“灵气在这里集中,算得上一块佳地”。宅基选定,在管作霖的主持下,由管哲人操办,又在新桥管氏、东蓬林林氏、前洋缪缪氏、新桥里李氏、金大田金氏等的支持下,文昌阁工程开始大兴土木。

也是这年秋天,管作霖考中了举人。

第二年(1866),文昌阁建成,花费千余缗——原有的钱财不及半数,这笔钱多数由管哲人劝募而来。不仅如此,他还拿出自家的钱添补进去。

建成后的文昌阁,是一座灰瓦飞甍、画栋雕梁的二层五间开面、全木结构的楼房。楼西有一方荷花池,满池碧绿,种满了荷花;楼前是个小花园,石榴、合欢虬枝横溢,朱兰、月桂疏影横斜。文昌阁建好后,新桥管氏与东蓬林林氏、前洋缪缪氏共同把文昌君神从东蓬宫迎至了文昌阁中。

同治十年(1871),管作霖到京城任兵部职方司郎中,同去的还有葛咏裳、王咏霓、杨晨等人。这些同乡人常常聚在一起赋诗唱和,感叹国家儒学衰而佛道兴,决心要振兴教育,传播国学。大概在那个时候,管作霖心中便埋下了“扶雅”的种子。

同治十一年(1872),大兴文教的台州知府刘璈在离任前来到了新桥文昌阁,拜了文昌君神,又见学子们在文昌阁中认真读书,甚感欣慰。继刘璈之后任台州知府的是陈璚,同样十分关心新桥文昌阁。

光绪初年(1875),管作霖在京城任满,回到了家乡新桥。

扶雅

光绪八年(1882),管作霖在文昌阁内兴建书院。

书院名曰“扶雅”,取“大雅扶轮”之意。“大雅”,主要代指反映重要政治事件的诗篇,为正声;“扶轮”,指维护推进。“扶雅”,意为振兴教育,培养青年才俊为正当有用之材。

“扶雅”的课程除原有的六经,以及由朱熹、吕祖谦所辑的《近思录》外,管作霖还特地增加了《韩昌黎集》和《资治通鉴》,每月的初一、十五,由他亲自授课。三年期满后,优秀学员会通过考试进入府庠、县庠学习——古代学校称庠,学生称庠生。

书院成立后的第五年,光绪十三年(1887),管作霖被选授为四川邻水县知县。他赴外任职,扶雅书院便由他的长子管穰继承管理。

管穰(1865—1920),名协丰,字登平,号少农,“习举子业,补县附生”。

管穰是个很正直的人。清末的官场贪腐严重,县里任命他为盐运使,他知道这是个肥缺差使,容易贪腐,不愿同流合污,就拒绝接受职务。

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兴办学堂之上。在管穰手里,扶雅书院继续焕发着“扶融天下,雅慧人生”的光芒。

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从蒙学堂到大学堂的学校教育系统、教育宗旨及课程设置等。

新桥虽然处在僻远的乡村,但管穰敏锐地觉察到了时代的变化。也是这一年,在扶雅书院的基础上,他与族人管敬舆、管少铭等人合资了一笔巨款,创办了“私立扶雅中学堂”,由他亲任校监。书院增建了校舍,添置了图书、仪器,还请来多位名师给学生讲课,课程设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矿物、英语等。

1905年12月,实行千年的科举制度终止了,“扶雅”兴学时间的脉络也更加清晰起来。

宣统元年(1909),黄岩成立教育会,光绪年间的进士、路桥人杨晨被推举为会长,管穰为副会长。应管穰之邀,杨晨来扶雅中学堂参观考察,大为赞赏。这一年也是“扶雅”最辉煌的一年——“私立扶雅中学堂选出从文昌阁里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投考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被全数录取”。

宣统二年(1910),管穰被选为省谘议局议员,赴省履职。私立扶雅中学堂由其堂弟管赞程代理校长一年。这一年,第二届学生毕业。其中,毕业生管受谦考入广西法政学堂,管守谦考入北洋法政学堂,管祖谦考入北京高等测绘学校,管介侯进东吴大学。

1912年,私立扶雅中学堂改名为私立扶雅中学。

1914年,为褒奖管穰捐资兴学的事迹,当时的教育部向其颁发了“惠我青年”匾额一方;1915年,浙江巡按使屈映光向上呈报管穰办学有功,大总统又奖其“五等嘉禾章”。

1918年2月,管穰因中风偏瘫,扶雅中学交给其子管受谦负责。

1932年7月,管受谦辞去校长职务,由管氏族人推选管道中担任校长,并聘请叶中、蒋劲简、盛衡、陈叔亮等进步教师来任教。其中的陈叔亮,是中共黄岩县早期党员之一,创办了《怒吼》三日刊,创作了宣传画《送君上战场》等。

1935年7月,管道中进光华大学深造,管受谦重新担任扶雅校长。1938年8月,管受谦病故,由其弟管守谦继任校长。上世纪40年代初,正值抗日战争中期,学校接受了不少从外地来的教师。1941年学生人数达470人,为了增强抗战时期国人信心,当年7月又呈准教育厅试办战时高中补习班。1942年,学生数增至642人,还开设高中春班、秋班各一班。后限于人力、财力,高中又奉命停办。

新生

1949年,黄岩和平解放。

1952年,私立扶雅中学更名为黄岩县私立新桥初级中学,并在四年后由私立改为公立,称黄岩县新桥初级中学。1972年,增设高中,称黄岩县新桥中学。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新桥中学以文昌阁为中心,在东北两方扩建了教学大楼、操场,并将大片的农田作为生产实施基地。

在随后几年的动荡年代里,文昌阁被破坏,屋灿头的雕塑被砸,新桥中学老大门前的操场上,文昌阁图书馆里的古籍化作团团灰烬。后来,文昌阁因年久失修被评估为危房。到了1990年的夏天,因新桥中学校园改造的需要,文昌阁及左右厢房被拆除。再后来,荷花池也被填埋了。

直至2018年2月13日。

那一天,“筹资在原址上重建文昌阁”的提议在新桥镇乡贤联谊会的成立大会上被响亮喊出。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新桥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与会全体乡贤的一致赞同——当场,乡贤们便为文昌阁重建认资筹款500万元。此后,身在外地的新桥籍乡贤又捐资近200万元。协商重建图纸设计、选择施工单位、节省重建资金、设计荷花池……2019年5月12日,在多次更迭施工单位的基础上,一支来自临海的工程队进驻工地,重建文昌阁的工程帷幕正式拉开。9月24日,按照“修新如旧”的建设方案,在新桥中学的原址上重建文昌阁。

2020年6月,文昌阁工程完工。

如今,在新桥中学内,传承“启迪民智、砥砺心智、崇学向善、淳风化俗”扶雅精神的文昌阁又屹立在了晴川河畔。除了主楼文昌阁,还有扶雅书院、聚贤堂左右两个厢房以及清风长廊,灰瓦飞甍,画栋雕梁,古色古香。

主楼,“文昌阁”三个字由莫言题写——这位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原名管谟业。

文昌阁一楼大厅,巨大的一面木雕“新桥八景”很是引人注目,下方是《扶雅文昌阁记》:“这是一座重建的文昌阁,彰显主政者崇文兴教理念,众乡贤造福桑梓情怀……”除此之外,这里还展陈着新桥镇文化历史发展、扶雅文化和管氏文化渊源、新桥乡贤等内容。二楼则陈列着管作霖、管穰等人的介绍与相关事迹。

文昌阁的东侧是扶雅书院,大门悬挂着对联“文韬化毓扶大雅,经纶济世书千仞”,里面陈列着许多书籍。一面墙上张贴着新桥中学“扶雅书院2023年活动计划表”,从上半年的诗歌礼赞、人物传记、扶雅讲堂到下半年的诗词大会、研学新桥……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百年之后,文昌阁和扶雅书院内的读书声,已然再起。

管彦达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资料:《新桥管氏宗谱·卷2艺文居址》载有管作霖(惠农)撰的《文昌阁创建记》《扶雅文化小镇》等

2023-08-10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80716.html 1 3 扶雅书院:大雅扶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