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探访台州书院文库

东瓯书院:专注学习,放眼世界

《东瓯书院碑记》

留存在椒江区东山中心小学内的东瓯书院旧址。

扫一扫 看望潮APP

台传媒记者林 立/文 章增宏/摄

汉朝时,远在东南一隅的浙江南部,越王勾践的后裔建立了一个小小的“东瓯国”。这个小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54年就在和闽越人的战争中消亡。但“东瓯”却成了一个内蕴丰厚的名字。

古人的诗词中一旦提到“东瓯”,大多都是一种对历史的遐想,对文化的赞叹。

“东瓯书院”之名是清同治九年(1870)时台州知府刘璈所取。在台州广建书院的刘知府,用“东瓯”来冠名这间位于葭沚东山头村的书院,是带着敬意和期许的。

而这所书院,因为一位当过清朝外交官的校长,有了放眼全球的胸襟和理念。

最初,这里是一间私塾。

清咸丰八年(1858),东山乡绅何锡庚、周作新两人想要给家乡办件实事——盖一所私塾。他们每人出钱120贯以及田租百石。有他们做表率,远近乡民都尽己所能捐出一份钱,买下东山头村东南隅的周氏旧宅楼房九间作为校舍。

乡贤何锡庚又捐出田租百石,作为东山私塾师生的教学津贴或补助。

请哪位老师来这个无名的新私塾上课,这是件大事,也挺难。

议论中,人们谈到了洪家兆桥出了一位了不得的年轻人,他4岁启蒙,6岁学诗,咸丰元年(1851)在童子试中荣获第二名,成为县里的庠生后,参加府考、院考,都是第一名,成了秀才,17岁时就已经在兆桥设馆授徒了。

大家一致同意,邀请这位了不起的年轻秀才来担任讲师。这位“小先生”,名叫王咏霓。

同治元年(1862)春,王咏霓将私塾定名为东山书院,全书院的学生,只有10余人。经过八年的讲学,东山书院逐渐吸引了周围的读书人陆续入学,影响力也随之变大。

年轻的王先生边教书边考试,功力与日俱增。同治九年(1870)秋,他在庚午科浙江乡试中名列前茅,由于他在文章中的观点过于犀利,未进正榜,被列入备取,成了副榜贡生。所谓副榜贡生,也就是候补举人,从此大家都要毕恭毕敬地叫王咏霓一声“王举人”。成为“举人”之后,王咏霓声名鹊起,被温岭的大学校——宗文书院(温岭中学前身)请去做了山长。

而就在他中了副榜贡生的这一年,大兴文教的台州知府刘璈将东山书院改名为“东瓯书院”。一来是为了避免和海门东山文昌阁的东山书院同名;二来,刘知府是从宋代大儒朱熹《谒二徐先生墓》中“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一句取的“东瓯”一词。徐中行、徐庭筠父子是宋时台州儒学名士,刘知府用“东瓯”来命名书院,可见他对这里寄予的厚望。

从此之后东瓯书院不再是私学,而是成为了与临海三台书院、温岭宗文书院一样直属于台州府管辖的官办书院,书院日常开支经费均由官府拨给,生员录取及平日考核之权均操在地方官手中。

同治十年(1871)秋,改了新名的东瓯书院再次邀请王咏霓担任山长,王咏霓遂辞去宗文书院山长职务,回到这里。

倏忽之间,又是九年。九年间王咏霓继续发力,终于在光绪六年(1880)进士及第,成了刑部主事,签分河南司行走。去远方做官,让他第一次远离了家乡。他带着满腔的抱负远走,力求建功立业。

他无法预料,后来竟然走得那么远,以一个清朝官员的身份,踏上了欧洲的土地。他更不会想到,开眼看全球,看过那么多日新月异的巨变之后,他还会回到东瓯书院,用一个老人的疲惫和一个国人的不甘,书写他的心事。

“余曩过泰西诸国,见夫自元子以至庶人士女,莫不就学,规画纤悉,重译可详,未尝不叹……中土人士浮慕袭谬,剿其枝说,务为格致之美名,反谓吾学读书穷理,迂远而不适于用。”

这段话是王咏霓50岁时写在《东瓯书院碑记》里的一句话,石碑伫立在今天的椒江区葭沚街道东山中心小学内东瓯书院前。原碑无存,现碑是2016年仿制。

这篇碑文写于光绪十五年(1889),王咏霓因为母丧回乡守孝三年,同时第三次成为东瓯书院山长。看过世界之后,他反思了中外之间的教育差距,既感叹“国外全民上学,学的都是实用的科技、军事之学”,又自豪“我们自己的格物致知和修齐治平之学,是用孝悌之心打下人性基础的好学问,是正确的价值观”。

王咏霓出生于鸦片战争前一年,成长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国内战争时期。这也让他从小就极具忧患意识。他步入官场后,洋务运动兴起,学习西方、实现近代化以自强求富,成为当时的进步潮流。

光绪十年(1884),王咏霓受到开明官员许景澄的赏识,以参赞之职和许景澄一起担任公使,接连出访了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诸国。在外三年,后取道英、美、日回国。

这三年,让王咏霓看到了鸦片战争为什么清廷必输的原因,也让他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书院教出了那么多能写好文章的读书人,却培养不出几个能振兴国家的官员。

王咏霓那颗聪敏的大脑,让他迅速从传统文化人转型成为了“战略家”和“当代军事家”。他和许景澄一起为北洋水师采购德国铁甲战舰,同时对19个国家的海军情况进行研究,协助许景澄编辑《外国师船图表》一书。他们在书中向清廷强调,“一艘新型战舰的威力胜过十五艘老式兵船”,建议清政府及早在大沽口、胶州湾建立海军基地。

三年周游世界,每过一地,王咏霓都留心该国政治制度及风俗习惯,写成了《道西斋日记》二卷。《道西斋日记》最特别之处在于,王咏霓能将迥异中文的西洋地名、物名一一入诗,熨帖自然,朗朗上口,毫不做作。这本著作也让他名声大涨。

王咏霓结束出访回国时,支持新政的名臣张之洞用一副对联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兆桥风采惊欧北,函雅文章出道西。”

前两次担任山长时,他还只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中式知识分子,第三次归来东瓯书院,他已是一个见过天地也见过众生的大人物。看着满屋子孩子们那敬畏的眼神,王咏霓从中也看到了他们对未来的期待以及惶恐。王咏霓相信这些孩子就是中华之希望,他感到任重道远。

他为书院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推行新学,重视仁德教化、贴近实用。除了他以外,东瓯书院的其他先生,在内忧外患越来越严重的时期,都非常注意“实用之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出任东瓯书院和路桥文达书院国文总教的杨晨,和王咏霓一样自幼有神童之誉,15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光绪三年(1877)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协修。虽然是科举制度下选拔出的人才,但杨晨早早意识到新学问、实业的重要性。他创办了越东公司,集资购永宁轮,首航台甬线,后兼航台温线。

周涧泉,幼时就读于东山书院,光绪十九年(1893)中癸巳恩科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掌教东瓯书院,连续教了八年。周涧泉手不释卷,尤爱浏览报纸。熟知时势的他在主持东瓯书院讲席期间,除教授经书、制艺外,还兼教时务(国家大事)和九章算术,开教育务实风气之先。

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东瓯书院和其它书院一样开始了改制。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瓯书院改名为东瓯两等小学堂。民国九年(1920),改名为东山小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东山女子小学并入东山小学,开男女同校新风。

经历了民国的乱世,进入新中国,东山小学一路演变,成为了如今的椒江区葭沚街道东山中心小学。

航拍俯瞰,孩子们全新的教学楼围绕着古色古香的东瓯书院遗址。横跨数百年时间,读书郎们的故事仍在一脉相传。

椒江历史上有八大书院,其中葭沚就有三个(东瓯书院、栅浦书院和椒江书院)。作为目前唯一旧址留存下来的东瓯书院,受到了葭沚街道和学校的高度重视,陆续被评为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台州市社科基地和椒江区新乡贤基地。

当我们聊到“传承”时,东山中心小学的滕文斌校长将记者带到一面展示墙前。“这是我们的校徽,以书院台门、屋檐翘角、立柱、月洞门、书籍为设计元素,上面还有1858,这是东瓯书院还叫东山书院时的年份。你看,这些书院台门、屋檐翘角、立柱就像一个路标,寓意着孩子们的人生道路,各有选择,不分高下。”

滕校长认为,对王咏霓等先贤校长、老师们最好的纪念,就是延续他们当年颇为现代的教育观念,讲究因材施教,注意实学,同时保证学生们拥有个性。

东瓯书院乡贤名人众多,除了王咏霓等先贤校长和清末实业家兼收藏家杨晨,还走出了民国司法精英周笃孚、经济学家周宪文、椒江近现代基础教育奠基人许柏轩等。依托这些名人资源,葭沚街道也积极引领新乡贤传承先贤风骨,捐资助学设立“诚信基金”、研讨交流开设东瓯读书会,传承书院文化,赓续东瓯文脉。

走到东瓯书院台门前,可以看到由台州著名书法家、葭沚乡贤王及所书“东瓯书院”四个字。重修后的台门,跳檐翘角上的装饰,墙面的浮雕,门框上的悬雕,均为灰雕艺人一笔笔精雕细琢而来,精致美观。

现存的东瓯书院旧址占地400多平方米,是以南北为中轴、左右作对称式的晚清时期江南传统的院落式住宅建筑。院舍周围筑有砖墙,中间开台门,台门由青釉石、青砖、青瓦砌筑,上有精美的人物、花卉灰雕图案和翘脊、垂檐,台门入内是石板砌的甬道,通向书院主体建筑“文昌阁”大厅。

“文昌阁”是晚清特色的阁楼式歇山顶建筑,二层楼穿廊和东、西厢房,主建筑木结构,大厅、楼阁两层、三间,东西厢房为一层建筑有十余间。二楼的厢房里,学校陈列了乡贤捐赠的王咏霓的书法、著作仿制品,一楼为阅览室、会议室。

学校对东瓯书院不只是保护,同时也做出了当代的解读和运用。

“为了传承书院的精神,我们结合书院的古建特点和现下教育的热点课程、教学和评价,提炼出了‘培养基石之厚、榫卯之合、斗栱之美、栋梁之责的东瓯学子’的育人目标,并由此开发出了‘我(我们)的未来书院’课程群,比如基石课程就是我们的必修课,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这是学校开展教学的重中之重;榫卯课程是选修课,通过德育主题活动等,培养孩子的公民素养和和合精神;斗栱课程就是通过体育、美术、艺术、科技等学科,培养孩子共美精神和工匠精神;栋梁课程就是通过了解家乡民俗文化、企业经济,启发未来的职业规划等,培养孩子的社会担当和理想信念。”滕校长介绍,“为了纪念和学习王咏霓的立人求学之风,我们还开发了‘霓成长’教育评价平台,让家长、教师、同学通过评价平台帮助学生自由成长,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好地发展,也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民主意识。”

行走之间,可见校园的绿化带、陈列窗附近,处处有孩子们的画作,这些画多数围绕东瓯书院的衍生文化话题而作,是“斗栱课程”的成果。孩子们的画生动自然,有一种向阳而生、随心而动的魅力。其中一幅,画的是山茶花,娟秀的字写道:“山茶花下醉初醒,却过西村看夕阳。”

这句陆游的诗,与这个生机勃勃、充满故事的校园,形成了美妙的互动,让人满心欢喜。

参考资料:《书院椒江》(滕文斌、徐礼邦编著)、《道西斋日记》校注(徐礼邦校注)

2023-08-24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81738.html 1 3 东瓯书院:专注学习,放眼世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