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过风暴》:她遭遇的风暴,我们都该看到

林 立 /文

《我经过风暴》(以下简称《风暴》)让我想起了经典剧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应该没有观众在观影结束后,能像刑满释放的女主角徐敏那样露出艰辛的微笑。

《风暴》讲述的是一个融合了大量现实案例的虚构悲剧,悲剧的关键词是“家暴”。愿意来看一个“家暴”主题电影的,一类是同理心很强同时带着好奇心的观众,另一类是家暴的亲历者或间接经历者。

作为第一类观众,《风暴》确实将我拉入了徐敏遭遇的风暴中。

佟丽娅能将徐敏这个角色演到如此程度,应该很多观众都想要“查一查前夫陈思成”。从佟丽娅入戏的程度,可见她和女导演、编剧秦海燕的创作团队做足了功课,她们是用尽全力在替家暴受害者控诉。

《风暴》让人感到压抑、紧迫,直接展现男主陈均家暴的画面并不多,更多是通过配乐、音效、晃动的镜头来放大这种无处可逃的恐惧感。

家暴受害者之所以一直以来很难被援助,因为她们单方面的讲述,很难让外人知道事情的严重性。隔了一扇“家门”,如果那些家暴男又像陈均这样文质彬彬、低调平实,外人难以置信,也无法代入情感,自然会说出“夫妻打打闹闹都很正常”的片汤话。

所以《风暴》的呈现效果,对那些从没站在受害者角度感受过被暴力支配恐惧的人来说,可谓震撼至极。影片中陈均、徐敏一家四口所住的房子,看得出很旧很小,每当陈均狂暴地殴打妻子,又懂得用毛巾包住拳头不让徐敏留下伤痕时,这个老破小的空间,会让人更加理解徐敏为什么要“逃离”。

家暴的危害,“家”字比“暴”字更可怕。原本是人最依赖、最疗愈的空间,却成了最持久、最无望的牢房。《风暴》中无论是陈、徐二人的介绍人、街道调解员,还是双方父母,他们都觉得既然是“家”就不存在“暴”。

《风暴》让观众体验到了“家暴”是什么感觉,呈现了试图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徐敏所遭遇的“取证难、离婚难”。因为是“家事”,为了孩子徐敏两次主动回到陈均身边,这种法律也无能为力的情绪纠结,影片也传达得很好。

相比影片用力较猛的主线剧情,几处闲笔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一处是陈均母亲手上的疤痕,以及陈母歇斯底里的行为举止。另一处是陈、徐二人的儿子念念,因为打人被徐敏责骂“为什么打人”时回答“要用毛巾吗”。

陈均之所以家暴,是因为他从小目睹家暴,这是隐藏剧情,推理一下即知。而他的儿子念念,无形中已经也有了成为“陈均”的可能。

在很多实际案例中,“家暴”确实是一种“遗传”。虽然让人想不通,但事实确实如此。儿子从小目睹爸爸打妈妈,对妈妈无比疼惜,对爸爸极其憎恨,但等到自己做了父亲,却会在情绪失控时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个“暴君父亲”。

援助家暴受害者,是《风暴》的主题之一,但我也看得出,它想要探讨“为什么会有家暴”,然而这一部分展现得很隐晦。

家暴是果,是恶果,法律和人情目睹它的存在,必定会摘去。但家暴的成因,同样极有必要去了解,去预防,去杜绝。

陈均为何在家成为魔王,而在外人畜无害?因为他是典型的弱者,原生家庭和社会现实使他变成了一个虚假的人,他的心理病症没有得到医治,他唯有向受制于他的妻子宣泄。向妻子使用暴力,对他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他自己也确实于其中灭亡。

看完《风暴》最难受的,我觉得是另一类观众,即家暴的直接受害者、间接受害者,他们的观影会非常痛苦,而他们能从影片获得的治愈非常有限。

2001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播出,掀起社会热议。2016年3月1日,国家出台了《反家庭暴力法》。现在《我经过风暴》上映,相信引起的讨论会比当年更加全面和深入。

优质的现实主义影视剧总是能做一些艰难的推动。观众的支持,是很大的贡献。

2023-08-26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81880.html 1 3 《我经过风暴》:她遭遇的风暴,我们都该看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