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盛鸥鸥
最近,看着家门口的村级公园正在加紧建设,玉环市楚门镇中山村的龚辣妹心中十分欢喜。对于70岁的她来说,这个一路之隔的公园建成后,将是理想的休闲之地。
从期盼到开建,原先脏乱差的老旧区块走上了焕新之路,不仅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将随之提升。这是楚门镇以“一专多元”推进“五维共治”的缩影。
“‘外引’只能解燃眉之急,‘内培’才是破难的根本之道。”楚门镇组织员朱悦说,在镇党委牵头下,楚门探索实施专业社工融入,村社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全面参与的组团模式,一体推进党建、民生、治理、服务、文化领域优化提升。
“专社入格”提升治理准度
洁美的人居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段时间以来,中山村每天都有新变化,除了正在打造的南北两个村级公园,观潮路沿线环境改造也将提上日程。
村民有什么切身需求,他们最先知道;“硬骨头”要如何啃下来,他们最有办法;公园怎么设计更受欢迎,他们最了解民心……这些项目顺利推进的背后,是“专社入格”后多方力量的精准加持。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其中的核心秘诀。这份专业,来源于楚门天宜社会工作服务社的助力;这段融合,得益于楚门以政府购买服务精准施策的巧思。
“深耕楚门10年的天宜,不仅是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闪亮‘金名片’,也是提升基层队伍战斗力的本土‘聚宝盆’。”朱悦说,该镇实施“双帮双促”计划,依托天宜及其孵化的各类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为镇机关干部、村社干部、专职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等开展督导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思路一变天地宽。曾经,遇事难融入、专业性不强等问题迎刃而解,取而代之的是基层治理服务团队的茁壮成长。如今,在“微网格”里,已打造了一条信息收集、研判、交办、办理、跟踪、反馈的全流程闭环服务链。
“强强联合”提升服务温度
厨房做了吊顶,破损的门窗全部更换,布满黑色斑迹的墙面刷白……前段时间,龙王村村民老王家的厨房,经过改造焕然一新。
去年7月,台州市首家社区发展基金会——玉环市楚洲柚爱社区发展基金会落户楚门,承担起慈善资源蓄水池、社区治理创新赋能器的重要作用。老王就是该基金会“焕新家”项目的其中一户受益者。
此前,带队走访慰问时,楚洲柚爱社区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陈学林就在思考,如何给有需要的群众提供更切实所需的帮助。于是,“焕新家”等一系列暖心项目应运而生。
刚开始,由于“情况不熟、无从下手”“门难进、话不通”等问题,导致项目进展很慢。后来,通过村社干部搭配天宜社工一起入户走访、陪伴聊天,逐渐建立起信任关系,更精准地制定了专属改造方案。
如今,他们的紧密联系与合作,让“一专多元”的种子,在精心浇灌之下处处开花。
“这种‘强强联合’,有效推动了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互联互通。”玉环市楚洲柚爱社区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楚门天宜社会工作服务社主管黄胜君说,“五社联动”又不断激发着基层治理的内生活力。
“双向奔赴”提升幸福厚度
最近,接连有多场文艺活动在楚门各地精彩上演,将视听盛宴送到大家身边。这些活动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天宜味”浓厚、“群众性”十足。
越剧、舞蹈、武术、小品……由楚门天宜文化艺术部带来的节目,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赢得阵阵掌声,表演者都来自于基层、出身于草根,并热爱着公益。
这是楚门镇联合楚门天宜社会工作服务社,为了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所开发和培育的草根社团,现已拥有天宜管弦乐团、楚洲戏曲协会、武术协会、青年合唱团等11个社会团体。
每天,楚洲文化城里很是热闹,这里是这些草根社团培训或排练的大本营。虽然各类教室资源丰富,但以前好场地要靠抢,既无序也容易引发矛盾。
随着楚门天宜社会工作服务社的进驻,这里的运营管理变得专业化,不仅设置有“社团党员轮值岗”,为大家做好教室预约等服务,硬件维护等也有了牵头人。
退休了的金旦平,是这里的常客。对爱好唱歌的他来说,家门口的楚洲文化城是最好的选择。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赋闲老人,在参加社团活动中收获了别样快乐。
“除了是表演者,他们还是各类活动的志愿者,尽己所能发挥余热。”朱悦说,从他们身上,能听到更多来自基层的不同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