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徐三见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月,举人出身的路邵来任黄岩知县。路邵,字健夫,号毅斋,贵州毕节人。到任之后,当他看到黄岩诸多学子因课读无所而“妨于弦诵”,心绪忐忑,遂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春捐资建萃华书院于东城双桂巷,次年告成,自是“弦诵日盛,文风亦日以振”。按通常规制,书院一般都要建造文昌阁,不虞两年后因路邵即调任鄞县而搁置未果。所幸,乾隆五十七年(1792)六月仍回任黄岩(三年后,因病辞官归里),于是又重议建造文昌阁之事。然文昌阁之建,所需费用不下“千金”,一时“艰于筹划”,两难之际,邑人郑作霖欣然以一身任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初鸠工,至翌年春季同时建成文昌阁、星照轩各三间。文昌阁中祀文昌帝君,两旁配祀唐代之韩愈与明代的刘顺征。韩愈为古文“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北宋时被追封为昌黎伯,并从祀孔庙,可谓无人不知。而这位刘顺征,人们渺然莫知。从文献中我们大体可以了解到,刘顺征,字怡斋,昆明人,明万历八年(1580)进士,第二年知黄岩县,任期较长,大概一直至万历十七年(1589)左右。民国《台州府志》只记载他在任时“息事宁人,垂帘而政举,阖邑肖像刻碑建祠祀之。迭经兵燹,木像犹存,乡人至今奉之”。由此可见,他虽是一个小小知县,最终也不过官至刑部郎中,但在黄岩颇得民心。他到底为当地做了哪些惠民之事,因文献缺如,我们已不得而知。刘顺征的父亲叫刘体仁,体仁生有三子,分别为文征、顺征、信征。除信征为举人外,父子三人皆高中进士,这在昆明也算得上显赫一时的家族。

嘉庆初,原樊川书院的共315亩田地划归于萃华书院。按:此举旧志未有详载,推断系赵擢彤所为。嘉庆《太平县志》卷九《职官志》称:“赵擢彤,号睦堂,莱阳副贡,由教职升。嘉庆元年(1796)任,至七年去,中间凡三调他邑。”民国《台州府志·职官表》“嘉庆元年”下云:“赵擢彤,以太平知县兼理,礼士爱民。有惠政。”

降至咸丰年间,萃华书院毁于太平军入台之役。

同治五年(1866),陈宝善来知黄岩。陈在任两年左右,任内“重建县署,创育英堂,立义塾,奉文减田租折色钱岁七千余缗”,同时委请乡绅王葆初重建书院。建成之后,改祀杜清献,并更名为“清献书院”。

杜清献即杜范。在南宋,台州一共出了6位宰相,贤声以黄岩杜范居首,并且在整个南宋所有宰相中,也是贤声最著者之一。

杜范从政二十余年,素以清廉耿直名世,史传称其家有“薄田二顷,粗给馇粥,虽贵为宰相,未尝增尺寸。室庐仅庇风雨,见者莫知其为公相之家”。遇事忠鲠直言,不畏权奸,乃至直斥宋理宗:“宫中宴赐未闻有所贬损,左右嫱嬖未闻有所放遣,貂珰近习未闻有所斥远,女冠请谒未闻有所屏绝,朝廷政事未闻有所修饬,庶府积蠹未闻有所搜革……命令朝更而夕变,纪纲荡废而不存,无一事之不弊,无一弊之不极,陛下盍亦震惧自省!”

杜范早年就很受人们的好评,将其与司马光相提并论,可惜执政不足三月而殁,“识与不识,莫不痛伤,輀车所过,聚祭巷哭”,赐谥清献。生平著述颇丰,世人尊之为“立斋先生”。就黄岩而言,以“清献”来命名书院以纪念这位贤相,应该是最适宜不过的事了。

同治十二年(1873),黄岩县令孙憙又集资增建讲堂及东西学舍。

光绪二年(1876)六月,书院围墙为狂风所毁,邑令王佩文为之重修。

概括而言,清献书院是黄岩乃至台州近现代教育史上一张十分响亮的名片,建树之丰,尤以晚清至民国间为最。自1931年至1944年,已改名为“黄岩县立中学校”的十数年间,该校学子中先后走出了陈芳允、池志强、吴全德、黄志镗、方秦汉五位新中国的两院院士,业绩之著,更是为当时台州其他学校所难以企及。

2023-10-26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86115.html 1 3 见微知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