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生态流量”成为“经济流量”

黄岩:在绿水青山间解锁“共富密码”

台传媒通讯员周丹艳 朱雪萍 记者郑 红

柔极溪两岸沿线多个美丽乡村串珠成链……在海拔500多米的黄岩布袋坑村,去年当地利用绿水青山资源,实施“布袋坑古村落唤醒计划”,曾经的空心村重新繁华。

“在家门口支上小摊,卖些自家晾晒的土特产,加点现场制作的泡虾、茶叶蛋等小吃,每天能挣个几百元。”村民黄大姐说。

近年来,台州市生态环境局黄岩分局以“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共富发展”为导向,在护好青山绿水的同时,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模式,激活“生态流量”成为“经济流量”,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解锁了一个个“共富密码”。

EOD项目,探索生态共富新路径

去年12月底,“水美黄岩·芳养共富”EOD项目通过生态环境部审核,成功纳入生态环境部金融支持项目库,为台州市首个EOD模式入库项目,总投资约26亿元。

据悉,EOD模式(即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系通过产业盈利反哺生态环境治理,实现项目整体收益与融资自我平衡,是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自EOD项目常态化入库文件发布后,黄岩组织力量第一时间赴省市生态部门了解政策导向、汇报方案思路,并与省环科院签订合作协议,推动方案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调整修改。同时,邀请省环科院专家进驻现场实地调研,结合地方特色精选项目,最终形成“1个主体、2个目标、3个项目、N个品牌”的总体思路,推动生态环境提升和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该项目以生态引领助力实现西部地区绿色共富,以产业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有力解决黄岩西部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进一步筑牢西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底,实现西部绿水青山在向金山银山持续转化中的保值增值。”市生态环境局黄岩分局党组书记、局长凌青蕾说。

“绿色工坊”,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高桥街道下浦郑村传统米面产业已有近百年历史,出产的米面口感爽滑、米香浓郁,有较高的知名度,但低小散的小作坊式生产,对当地水质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黄岩积极推动米面产业集约提升、转型升级,建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米面工坊,打造环保无污染的“绿色工坊”,实行生产设备共享,统一工艺流程集中加工,生产废水集中收集处理、预处理后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

市生态环境局黄岩分局污染防治科水环境管理负责人冯继玄介绍,去年,该局争取到市级补助,对整个米面加工工坊污水管路改造提升,从源头上将废水纳入污水管网,实现生产废水应收尽收。“米面加工产生的废水的可生化性好,是污水处理厂需要的碳源,能降低自身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成本。”

污水处理效率提高了,环境好了,尝到“甜头”的下浦郑村又创新推出“村股份合作社管理团队+米面作坊人员+面农”的模式,目前全村73户面农入驻“绿色工坊”,一年可为每户家庭作坊节省生产成本10—15万元。

绿色的生产方式不仅有效降低了村民的生产成本,还让村民实现了“共富”,去年下浦郑村米面工坊年产量650万斤,产值近2500万元。

生态赋能,美了乡村富了民

一幅幅“画”在墙上的巨型版画特色鲜明,吸引着过往游客的目光。在宁溪镇白鹭湾村,这里正开展未来乡村建设,以数智赋能推进零碳村建设,该村还修复了白岩岭古道、古桥等古建筑,建成湿地保护区、田园综合体。

村民章苗苗看准形势,办起了农家乐。“开到第二年,生意就爆满,来的人特别多。有时候忙不过来,就请村民来帮忙,让他们也赚点零用钱。”

白鹭湾村是宁溪镇的一个典型。这两年,宁溪镇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力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打造集科创、产业、文旅、生活于一体的低碳引领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因处于长潭水库饮用水源地附近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上郑乡圣堂村工业、农业发展受限,但每逢节假日,该村便有一拨拨的山外游客“逆流”而上。

这都源于该村盘活当地自然资源,着力于环境整治,统一规划村道宽度,拆除违章建筑,推广生态文明和绿色低碳理念,引入数字化设备实现垃圾分类大数据管控,完成美丽乡村蝶变升级。

“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为村庄发展带来了好前景。”圣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国明介绍,圣堂村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结合,今年上半年,实现增收51.83万元,吸收劳动力约2054人次,并成功入选了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名单。

2023-11-13 激活“生态流量”成为“经济流量”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87434.html 1 3 黄岩:在绿水青山间解锁“共富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