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霞: 赋予刺绣以生命

林霞作品《涌》(局部)

林霞正在创作。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台传媒记者陈伟华

近日,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揭晓。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台绣代表性传承人林霞,以作品《涌》喜摘最美“山花”,载誉归来。

“山花”烂漫 喜摘一朵

“生命的逝去与萌发,在混沌的沉睡中,在恍惚的将醒未醒之间,悄然上演。”这便是林霞获奖作品《涌》的意境——在原始森林里,灵动繁美的菌类世界,姿态的变幻、繁衍的奇妙,时时处处涌动着生命的一种力量,令人神往。

该作品介于梦幻和现实、抽象与经验之间,似乎客观存在更像是一种幻觉。它是林霞意识深处,对事件和世界以及生命的一种感受、领悟和转化。

在工艺上,《涌》实现了台绣艺术的又一次破茧超越。它突破了原来比较厚重的立体感,实现了轻盈并可自由塑形的3D效果。纤细的纱线牵引着朵朵洁白的“仙菌”,飘舞于空间内。它们如同无数微小、跃动的生命,根根丝线的纵横交叉,犹如生命在悄然生发,且向外无限延展。林霞说:“每次新的尝试,就意味着冒险,左右思量、反复试验。”而这一次的冒险之旅,花费了她近5年的时间。

“在传统台绣的基础上,我以独创的‘纤艺绣’,以无维度的线材和立体浮雕的手法,以创作内容为核心进行创新演变。”林霞说。

草木有情 万物有灵

台绣源于台州刺绣,又名“雕平绣”。它是中国民间刺绣的一朵奇葩,见证了早期中西文化的交融。20世纪初,台州传统刺绣与西方的雕镂、抽纱技艺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雕平绣”风格。2007年,台州刺绣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不同于传统刺绣,它不仅在布上做‘加法’,还结合西方雕镂、抽纱工艺,在布上做起了‘减法’,绣出镂空的花样。”林霞说,传统的花鸟鱼虫,对于当代人而言,早已司空见惯,“我们需要更大胆地发挥创意和想象,带来更多新的表达。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艺术发展最宝贵的动力。”

多年来,林霞一直在思索,如何在坚守台绣核心技艺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和突破。

多年前的一个夜里,她行走于西子湖畔。那时夜深人静,骤雨初歇,一张蛛网挂着晶莹的雨珠,在灯光下泛着粼粼亮光。“这自然里最为简朴的存在,却又是那么的动人。那一刻的感觉很奇妙,我特别兴奋。蜘蛛吐丝无规律、无约束,随性、随心、自由、灵动,我想,台绣也应如此。”

蛛丝无处不在,纵横交错为网,不必逃离人类社会和生活,仍能“坐拥天下”。回家后,林霞以蛛网为原型,创作了刺绣作品《网络天下》。这也是林霞的“纤艺绣”的处女作。接着,她豁然开朗般,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期。

作品《原·衍生》,在传统台绣技艺的基础上,以“纤艺绣”工艺、立体浮雕的手法和概念化的艺术设计,试图寻找原生物的记忆和物质的起源,以及世界初始的思维图像。

该作品曾于2019年8月亮相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时代新章——国家博物馆工艺美术作品”邀请展,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摘得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从《原·衍生》到《降生》,又是一个飞越。在《原·衍生》中,林霞借助蚕茧来实现高浮雕的效果。而在《降生》中,她又开启了一场突破性的实验。她采用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刺绣艺术手法和技巧,揭示了生命起源的秘密。

另外,还有《万物生》《万物灵》和《紫椹》等一批精品佳作,屡屡在国际和国家级大赛上获奖。

“所有的灵感,都源于我对生命的感悟,或是在大自然中汲取,或是朦胧中浮现的意象。我很喜欢到一些未被开发的森林、岛屿和湖泊去采风。自然界里的各种寄生物、岩石上风化的效果、树木的残缺斑驳等,这些都是我的灵感来源。灵感很奇妙,会突然地来,也会悄无声息地消失。”林霞说,为了及时捕捉和记录,她总是随身携带手绘本,连床头都摆放着,这已成为她的习惯。而她的记录,并非是直接具象的物体,而是经过灵感转化后提取概念的元素。

这些凭着艺术直觉捕捉到的瞬间反应,在她的感悟与想象中,得到进一步的延展。

2023-11-17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87744.html 1 3 林霞: 赋予刺绣以生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