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诸葛晨晨
10月底,仙居剧院举办了一场台州市名家(名团)展演活动。这是一台热闹非凡的戏曲、曲艺展演,集结了一批观众喜欢、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原创作品,生动美丽的曲艺唱词、寓理于情的温暖小戏,让现场群众在欢笑之余,领略到戏曲、曲艺之美。
演出谢幕,伴随着鲜花和掌声,一位身着红色唐装的中年男子从幕后走向台前,他便是仙居县文化馆原馆长应再苗。
应再苗是土生土长的仙居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协会会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台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曾入选台州市“四个一批”人才,三次获台州市文化“曙光奖”,是台州市名家工作室领衔人、仙居县拔尖人才。
从教师到群文干部
1987年,20岁的应再苗从临海师范学校毕业,回到仙居,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生活中,他是一名充满追求和才华的文学青年,执笔为剑、直抒胸臆,逐渐成为全县远近闻名的“笔杆子”。
在校主修音乐教育的他,进一步展露音乐才华,跟随台州著名古筝、二胡大师张亮学习二胡,向台州作词家华友国请教学习音乐创作,多部词作在《词刊》等音乐文学刊物刊登。
应再苗的创作能力得到更大发挥的空间,是在群文大舞台上。1998年,已成为校长的他,转岗到仙居县文化馆,成为一名创作型干部,很快被提拔为创作室主任。
扎根群文战线25年,应再苗展露了音乐、戏曲、曲艺等多栖创作才能。他创作的多部作品在市原创流行音乐大赛、市声乐大赛、市小戏、小品曲艺大赛等台州群文赛事中获奖。
然而,回想探索戏曲、曲艺创作的新领域,应再苗说自己也未曾预料。
进馆的前12年,应再苗在基层舞台上一路精彩,出演了大量小品节目。他热衷挑战平凡人物,用一次次接地气的精湛表演,把欢笑和正能量传递给老百姓。
演而优则导。2010年,文笔优秀的应再苗开始创作剧本,通过群文业务培训,得到周子清、施莉盟、周鸣岐等老师的指点。
因为工作需要,应再苗曾参与仙居县民间艺术普查,走访中发现,仙居山歌、三十六行说唱、铜钿鞭、词调、道情、莲花落、细吹亭、傩戏……原来,家乡蕴含着这么多鲜活的民间艺术。
对于接触过的本土特色曲种,应再苗都略通一二,也都能写。于是,用戏腔宣唱百姓故事,成为了他独有的创作模式。他笔下的作品总是闪耀着人性情怀,下笔与展喉有温情、有辛辣,语言接地气,故事有共鸣。
“我想把丰厚的传统曲艺精华提炼出来,赋予作品新的人文内涵,让观众领悟老戏新唱的艺术魅力。”应再苗说。
小戏抒发大情怀
长期从事曲艺戏剧创作与研究,应再苗的小戏、小品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比赛、展演活动中,均表现不俗。
2019年,现实题材台州词调《浪子认亲》在第十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演中斩获多个奖项,同年还受邀亮相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一曲词调娓娓道来,以真挚的情感、精巧的情节设计,展现小家大国的情怀,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台州词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曲艺形式,通过主创团队的创新与融合,让我们看到了可喜的传承与发展。”
这些荣誉和认可,更加坚定了应再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我们要将作品带上更多舞台,向大众展示仙居、台州文艺创作的新成果”。
小戏小品容量虽小,却有极大的精神内核。应再苗会围绕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真情抗疫等现实话题,创作了许多作品。道情《孤岛明灯》《满院春色》,词调《青石岭》《人情卡点》等现实题材作品,闪耀浙江省曲艺新作大赛暨群星奖选拔赛等多个赛事,都是用他擅长的曲艺形式,把精彩故事讲出来,把优良传统传播开。
现代越剧小戏《最后一枪》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作品颇有“成人童话”的味道,有趣又有深意;轻喜剧《水埠争妻》根据仙居埠头镇民间传说改编,生动展现水韵埠头的民俗风貌……
同时,作为一名资深群文活动导演,应再苗还将多种形式的民间艺术融入到“送戏下乡”演出以及仙居杨梅节等大型乡村节庆的舞台中,让广大观众感受到老戏新唱的别样魅力。
创作之余,应再苗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群文培训工作上。作为应再苗名家工作室的领衔人,他将出人才、出精品作为工作重点,为本土曲艺的发展接好班、传好棒,培养了叶巧玲、王彪等曲艺工作者。
应再苗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润笔作品《大爱精诚》,这部越剧小戏即将备战国赛。今后,他也将继续保持执笔创作,“希望能创作出更多与时代合拍、具有地域特色的好作品,将台州的民间艺术带向更宽广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