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子城

◀宋代州城图 (据宋《嘉定赤城志》卷首《罗城图》绘制)

▼民国时期在原门台基址上重建的鼓楼

吴世渊 /文

公元948年,除夕夜,杭州吴越国王宫,国王钱弘倧正大宴宾客。他怎么也没想到,89岁的大将军胡进思竟身披铠甲,带领一百甲士突然发难,将他赶下了王位。

这场政变,改变了时任台州刺史钱弘俶的命运——按照接班序列,作为王弟的他,被立为吴越国的新国主。

传说,胡进思就是在台州子城之南,迎立钱弘俶为新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子城为台州衙署所在地,刺史在这里办公。

然宫廷政变,波谲云诡,最恐生变。按照常理推断,胡进思似乎不大可能离开杭州,长途跋涉几日到台州迎立新王。

另一种较为可信的说法是,947年春三月,钱弘俶出镇台州,九月即返回杭州,居住于南邸,身兼台州刺史、同参相府事两职。除夕政变发生后,钱弘倧遭软禁,胡进思在南邸让钱弘俶即位。

真相何如,已难知晓。而吴越王钱弘俶与台州子城,便以这一小段传奇故事,记载于地方史志里。

台州子城,按《嘉定赤城志》卷首的《罗城图》看,位于州城西北,与城内巾山呈对角。宋代台州城,为子母双城结构,内外有两圈城墙。母城,就是外城墙包围的州城,又称“罗城”。子城,即城中城,子城墙内是衙门,因此也称“衙城”。

台州的衙署,起初在大固山上,凭山势而建,易守难攻。据说,衙署周围垒有高墙,俨然一座小城堡。中唐以后,州衙搬到大固山麓,大约在今台州医院的位置。对于古代城池而言,衙署既是行政核心,又是军事大脑,务必要安置在防御性最强的地方。台州衙署北倚大山,四周建起城墙,东、南两面有州河作壕沟,如此形成了子城。

南宋时,子城东、西、南三面都设城门,分别是顺政门、迎春门、谯门。谯门上有鼓楼,每天有人定时在楼上敲鼓,向全城百姓报告时辰。若有大事发生,也敲鼓警报。

鼓楼里藏有刻漏——这是一种计时工具,又称“水钟”,北宋皇祐四年(1052),由可荣和尚所造。刻漏由减水铁壶、箭筹、瓷桶组成。铁壶放在高处,壶底下有根铜管,管上有个小眼,水从小眼流出,滴到瓷桶里,水滴细致而均匀。箭筹竖着放在瓷桶里,桶里水多了,箭筹浮起来,根据它上面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时间。

刻漏在使用过程中,有两个缺陷。一是人要不断往铁壶里加水,二是天冷水易结冰导致无法使用。神奇的是,可荣和尚造的刻漏,大寒天都不会结冰。但再好的东西,用久了,难免产生误差。绍兴三十一年(1161)和乾道八年(1172),人们对刻漏进行重造。

从谯门进入子城,里面就是衙署。宋代的官署建筑,在继承唐代恢弘气势的基础上,追求美观和实用的价值统一,庭院、阁楼、厢堂等井然有序。宋代文化精致内敛,反映在官衙建筑中,就是简约而实用。

子城有“三横”,从南到北,第一横是司户厅、知录所、州社坛等,第二横是司法厅、宣诏亭等,第三横是州治、通判厅、颁春亭等。还有诸多仓库,如常平库、酒库、钱库、银器库、都醋库等。东南角为州学所在,这是台州的最高学府。

州治,是子城的核心,从外到内,依次有仪门、设厅、小厅。仪门东庑是手诏亭,用来公布朝廷的诏敕指挥;西庑的颁春亭,是州县颁布劝农诏敕政令之所。另有清平阁、节爱堂、集宝斋等二十余座厅堂,分布错落有致,其间引水凿池、盛植花木,营造出如同山水画般的园林风格。

在《嘉定赤城志》作者陈耆卿眼中,州治是这样一番景象:“屋宅多架巉岩,危轩杰阁,旁涌侧出,摘星辰而舞云气,视阛阓百倍。公退暇,杖藜舆竹,清赏幽讨,岂不足以呼吸光润,而增为政之清明哉。”

两宋三百年,有244人(一说241人)担任过台州知州。有的新官上任,就对子城内的建筑进行营建或修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代“郡县之政,三年有成;官次所居,一日必葺”。《历代名臣奏议》中亦载,宋代州郡“谢宇亭榭,无有不足。每遇新官临政,必有改作,土木之功,处处皆是”。知州大人们有雅兴,对新建的亭台楼阁,冠以文雅之名。淳熙二年(1175),文学家尤袤到台州任知州。在他任内,建起了匿峰亭、霞起堂等。而匿峰、霞起,分别出自孙绰《游天台山赋》的“匿峰于千岭”“赤城霞起而建标”两句。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元更迭之际,州治毁于战火,子城墙也被拆除,只剩下一个东城门。元代石抹继祖在《重修总管府记》中写道:“乃南北混一之岁,郡治毁于兵。总管李公宥,度时之宜,立屋数十间,以听民讼,更九政三十有六年。”也就是说,在元朝前36年,宋代州治那种宏大规模已荡然无存,仅有数十间屋子,来解决民事纠纷。直到元至大三年(1310),达鲁花赤(官职,地方的最高长官)也都居帖木儿重建了“凡四百楹”屋宇。

明清时期,子城制度瓦解,州府衙门不再需要被城墙包围,台州子城不复存在。这样也好,城内有了一条东起崇和门,西至朝天门的东西向商业大街。这条街,与贯通南北的紫阳街,形成了市民生活的十字轴线。如此街巷结构,一直绵延至今。

子城的东城门,一直被保留着,明末,它被用作鼓楼。民国四年(1915),鼓楼在一场大火中焚毁,同年,临海最大聚丰园饭馆老板潘绎如募资,在原门台基址上重建砖木结构建筑。新鼓楼采用中西合璧的风格,一二层的窗户,分别设计成半弧形和尖券形,与顶层的中式传统木窗形成强烈反差。民国三十三年(1944),时任临海县长庄华强为鼓楼题书——“古寿台楼”。

而今,古寿台楼下,人群川流不息。老人、孩子爱坐在门洞里,因为这里冬暖夏凉。在鼓楼下往来的人们,是否带着一分遥想,这里曾经存在过一座多么恢弘的宋代子城。

参考文献:《嘉定赤城志》/陈耆卿、《台州府城墙》/徐三见(主编)、《宋代府、州衙署建筑原则与差异》/陈 凌

图片由临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

2024-01-09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91710.html 1 3 ​台州子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