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华顶

拜 岁

方一蕾 绘

陈锐荣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不知道算不算移风易俗,在老家盛行那么多年的拜年习俗,竟在某年或者某几年过后,被甩进了历史的尘埃里。现在老家是很少有人再正儿八经地去亲戚朋友家拜年了。没了拜年,每一次过年仿佛都缺了什么似的,用现在的话说,叫没有仪式感,年也过得越来越寡淡无趣了。小辈们,则再也无从知道家里还有什么旧亲戚。

儿时那些年里,物质贫乏,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父母们也许都愁过年,但我们这些小孩子们,是都盼着过新年的。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正月里,还要跟着父母,一家一家亲戚去拜岁。四亲八眷,近亲的远亲的,算起来有不少。邻居之间有同一家亲戚的就成群结队,相约一起去。路上热闹,到亲戚家了更热闹。小孩们自然最有口福,能吃到亲戚家拿出来招待的许多散口(即零食)。吃了散口,吃正餐时又有满桌好吃的。如果是第一次去某家亲戚的,说不定还能收到红包。

拜年,老家人都称作“拜岁”。空手去拜岁当然欠点意思,所以拜岁时,人人都要随身带点礼物以示郑重。要是哪家人空手去走亲戚,那是会被笑话的。亲戚若在意这个礼数的话,他可能就不会上门回拜。要是这个礼数一直没有回补好,这门亲戚甚至有可能与你断绝了往来。人穷了,就越讲究礼数。所谓穷讲究,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当然,做长辈的也不好与小辈太计较,无非是闲话时,说一句“这也太不懂礼数了”。因此,虽然拜岁年年拜,表面看来不算什么事,实际上是大意不得的。特别是新立门户的年轻一辈,要是没有老一辈在后面操持把关,随着自己心意来,有可能与自家相互走动的亲戚会一年比一年少。说句玩笑话,这也许算得上是“细节决定亲情”吧!

拜岁,首先得准备好往亲戚家去的礼物。这是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就得备好的。做长辈的,自然是最占便宜,也最省心了。家中可以少备一点礼物或者不备礼物,只需准备好招待亲戚的扁食、年糕、面条、鸡蛋、猪肉、豆腐皮之类的食材。因为长辈是不需要先去拜岁的,他们多数是等待小辈们上门先来,然后陆续回拜就可以了。小辈们送的礼物有很多,只要大约按等价原则或者同个档次的,稍微改变一下礼物种类便成,偶尔凑不成,就将自己临时备好的换上去。当然,长辈回拜的礼物略少点,也是在情理中,没人计较,毕竟是长辈。

拜岁所备的礼物,算不得十分丰富,不像现在的超市里,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就是买了送给亲戚,也不见得稀罕了。一斤装的白糖,是百搭的礼物,少不了要多买一些。罐头有好几种,荔枝罐贵一点,算是最好的了,其他就是橘子罐、黄桃罐、雪梨罐、枇杷罐等。盒装的保健品也是拜岁必备的礼物,登峰牌双宝素算是好东西,后来又出了青春宝口服液、太阳神口服液、中华鳖精口服液等。置备礼物时,各家心里都有自己的亲戚清单。若自家在所有亲戚里辈分最小的,就得多备些礼物,等到第一批拜岁送出去的,亲戚回拜又送回来一些,就再进行第二批拜岁。若自家辈分不高不低的,则先备好必须最早先去拜岁的哪几家亲戚的礼物。

正月拜岁礼数是约定俗成的。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以及正月初一,这两天是不必拜岁的,过了这两天才算是拉开拜岁的序幕。

大年三十全家团圆,围坐在一起,吃最好吃的。鱼肉、鸡鸭肉、猪肉,是少不得的好菜。每家每户都养有一头猪,年终到了,就请村里的杀猪人(即屠户)来帮忙杀了,家里宽裕的,就留下整头猪,新鲜的吃几天,其他的放在缸里腌起来;家里不宽裕的,留下猪头猪尾,猪肝猪大肠等内脏,外加几刀猪肉,其他都卖给屠户或者委托屠户卖;实在债务缠身的,再怎么也会留下个猪头猪尾。因此,大年三十晚上这桌菜,再不济也还是有半个猪头撑场面的。忙活了一年,总得让全家吃顿好的。

正月初一,算是正宗的过年了,一年中最忙的忙人也难得清闲。各家吃的都一样,早饭五味粥,中饭饺饼筒,晚上扁食。这一天,不分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一个个面带喜气,特别和气,逢人便说过年好。再烦心的事,这一天里也得抛到九霄云外去。哪怕欠着满屁股债的,也不用担忧债主逼债了。据说是,整个正月里,尤其是正月十四前,是不允许讨债的。如果谁要是不识时务,竟在正月里讨债,那么债务人把他打一顿再赶出去,也理直气壮似的。

小孩们,将新衣服的一个个口袋塞满零食,一天吃到晚。白天在家附近,和邻居小孩一起,将成串的小鞭炮拆开一个个地放。一天下来,整盒的火柴差不多也被消耗殆尽了。正月初二是不能拜岁的,不拜岁光串门也不行。要是有人不懂礼数,这一天去拜岁或串门,那是要被骂出来的。这一天,只有家里头上一年有人去世过的,亲戚们才被允许去拜岁,而且大家都要一起去。这个拜岁又称作“拜射”(音)。所谓“拜射”,想来大概是亲人们一起在这一天上门慰问的意思吧。人家家里没人去世过,你硬要在这一天上门,那是不吉利的。主人自然是要黑脸给你看。

过了正月初二,正月初三才算是正式开始拜岁了。

正月初三拜岁,又称“拜外婆岁”或者“老丈母岁”。也就是这一天,是专门到外婆家或岳母家拜岁的。当然去了外婆家,那一带母亲娘家的亲戚也就一并全部拜了岁。我的外婆住在三十里外的偏远小山村,公共汽车到车站后,还得走七八里的羊肠小道。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将我轮番背在身上,去过几年。后来长大了几岁,得自己走路,我就不乐意去了。后来,家里又有了妹妹弟弟,拖家带口地去拜岁,要带的礼物又太多,父母也就由着我们了。但外婆还是盼着我们去。为了哄我们去拜岁,外婆每年都会准备不少好吃的东西,比如煮鸡蛋、米胖、米糕、花生、番薯条等等。我们的馋虫要是被勾起了,就软下心来跟父母去外婆家拜岁去了。去了几年,实在是怕了这崎岖山路,就咬牙不去了,再好吃的诱惑也不去了。

其实不想去外婆家拜岁,除了走山路让人头疼外,还有村里迟迟没有电灯,一到天黑整个村黑洞洞一片,让人瘆得慌。上了床后,舅舅老是要将我的头塞进被窝下面,也是我极为抗拒的原因。外婆无奈,只得在回拜时,挑着许多好吃的东西,兜兜转转三四十里路,一路走到我们家来。虽说,去外婆家拜岁次数有限,但是有一年我们兄妹仨正月里竟在外婆家住了好几天。让我们流连忘返的原因,主要是村里邻居有几个也来拜岁的同龄孩子,跟我们玩到了一块,成了好友,一时难分难舍。后来他们先回自己家了,我们也就只好回家了。那是挺美好的一段回忆,很多年来,一直被我们记挂,不过此后,大家未曾再见过面了。

不用多走路,亲戚家又有好吃的,小孩们多是喜欢去的。小孩好几个的,兄弟姐妹之间有时还会争着去。除了有好吃的,有时也是贪图好玩。表兄弟、表姐妹们凑到一起也是有说不完的话的。我从小性格内向,体质弱,也不乐意在亲戚家住上几天,因此每年正月并不热衷拜岁。但家里亲戚多,父母忙不过来,还是要分担一些。今年去亲戚家认认门,明年可能就轮到我们几个小辈们独自去了。某个村里,多是有几家亲戚的,有些时候,一个小孩包干了该村,一次性批发拜岁,将拜岁礼物一一送去,然后挑一家亲戚,在他家里吃了饭后再回家,有时候,则几个兄弟姐妹一起去,一人去一家或几家亲戚,然后各自在亲戚家吃好饭再一起回家。

拜岁时,最好的礼节是,留在亲戚家与他们聊一番家常话,然后是依次喝茶、吃点心、吃正餐。反过来,亲戚招待客人的最好礼节也是准备茶水、点心,留客人吃正餐。正月里喝茶,很少只是一盏白开水或只在开水里丢几片茶叶的清茶的,多是鸡蛋茶、桂圆茶、荔枝茶、糖霜茶(开水里加白糖)之类让人倍感甜蜜的茶。点心,多是扁食、面条、炒年糕之类。要是吃了点心后不久就要吃正餐的,主人多安排不容易填饱肚子的扁食、面条,不吃正餐的,主人很有可能会炒年糕。正月里请客人吃的炒年糕当然是满满的诚意,鸡蛋、金针、香菇、七猪肉(即精肉)、豆腐皮、青菜、胡萝卜、冬笋等料头应有尽有,色香味俱全。一盘炒年糕,叠得小山似的,要是客人将整盘年糕吃个精光,女主人看着别提多高兴了,估计是满意客人对其厨艺肯定的意思。

拜岁到亲戚家,若是恰逢饭点边上,是必要留下来吃正餐的。主人盛情难却,恭敬还是不如从命的好。拜岁吃饭是累人的活,也是甜蜜的烦恼。一个村里就一家亲戚还好说,若是亲戚聚居在一起的,就不知道该到东家吃还是到西家吃了,都不吃,亲戚可能不高兴,都吃,肚子吃撑了也吃不下,有的吃有的不吃,那有的亲戚就不高兴。我记得每年为了去谁家吃饭的问题,亲戚之间闹情绪甚至吵架都是常有的事。

正月里,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拜岁与招待亲戚。一部分人出门拜岁,女主人留家等待亲戚上门。那时候交通不便,一天难得有几趟公共汽车,能骑车的也是少数。因此,等到全部亲戚家走一遍,就要到正月十四元宵节了(台州人在正月十四过元宵)。若是亲戚实在太多,正月十八前,还是要全部走遍的。过了正月十八,那就算不得拜岁了,亲戚也该不高兴了。有些人家里是大户,人丁兴旺,亲戚特别多,每年正月,就特别的忙,一天到晚都在拜岁的路上。

拜岁这一个习俗,从我记事起一直延续了好多年。也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仿佛所有人都心有灵犀似的,突然就互相说好,从此拜岁不用再送礼物了,只要空手去拜岁就可。这个民间自发而起的改革,本是好事,既舍去了礼物送来送去的繁琐和浪费,也避免了礼节上不必要的无心之失。开始几年,亲戚之间照例互相拜岁,到了时节该去哪家就哪家,喜欢留在哪家吃就在哪家吃。一切看起来似乎真的很轻松,真的算是移风易俗了。只是没想到,过不了几年后,空手拜岁这一新习俗没能很好地延续下去,渐渐地,亲戚之间,到最后竟完全不拜岁了。

过年不拜岁,头几年,大家似乎都很清闲,每天忙着在周边景区旅旅游,或者邻居之间坐在一起打打牌、搓搓麻将,又或者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聊天晒太阳。旧亲戚不走动了,远亲们也渐渐相忘于江湖了,只留下直系亲属的那几个,在某一天聚在一起吃顿好饭,权当是过年了。老话说“年难过年难过年年过”,在难过的一年一年中,大家都发扬伟大的乐观主义精神,把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过得有模有样,热热闹闹,有滋有味,充满了人情味。可惜的是,在日子越来越好的时代里,原本喜气洋洋的春节,竟过得清汤寡水,无滋无味了,每一个村都不见各家亲戚匆匆上门拜岁,寂然无声了,所谓的“年味”也只能靠外在形式的装点了。尽管这些年里不少人喊出“生活需要仪式感”,希望在特定的时节里,能过得像点样子,能让自己知道“我这是在过什么日子”,只是失落了的就很难再回归,仪式感的生活也是小众化了。

在老家,过年是再也不用“拜岁”了,这一旧习俗或将永远停留在我的儿时记忆了。不过,既然是过年,亲朋好友之间还是拜拜年的好,相互之间若能串串门,聚一聚,那自然就更好了。既然年味丢了,那份心总还是要有的。

2024-02-25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94884.html 1 3 拜 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