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23年,出版32本乡土文化书籍

李小咸:留下浓浓的乡愁

李小咸正在创作民间文化作品。

台传媒通讯员林绍禹文/摄

退休了,本可安享晚年、悠哉生活,他却掏出退休金,著书立说,挖掘故乡历史,记录家乡风俗,只为留下浓浓的乡愁。

1941年出生的李小咸,退休23年来,出版了32本共260余万字的民间文化书籍,传播民间文化800余场,一直忙碌在践行公益文化的道路上。

退休后痴迷创作

“爱上方言,这与我的家庭渊源相关。”在温岭市新河镇港北居家里,李小咸对笔者说。

李小咸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他的外太公宋晋生是清末贡生,曾开设私塾。在中学时代,李小咸就喜欢摘抄一些方言词汇和俗语谚语。在新河小学当老师时,他一直保留了这项爱好。

2001年退休后,李小咸想到系统挖掘方言文化并出书,他觉得这样既有益于社会,又能让晚年生活更有意义。于是,他沉下心来,买来电脑,学习打字方法,着手编写《新河方言》。他先是对祖上留传、平时摘抄的词汇分类整理,然后座谈、走访,逐渐丰富词汇库。

慢慢地,李小咸发现编著方言书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苦心钻研。对许多生偏字,他翻阅了古籍字典,反复修改、整理,将碎片化的方言分成“庄稼”“农具”等85个门类,整理成册。

一旦听闻哪里有年老的文化工作者,他就上门热切交流,一探讨就是一天。历经10余年,李小咸终于完成了20万字的《新河方言》。

《新河方言》出版后,得到了社会的好评,更激发了李小咸的著书热情。应温岭市文化部门之邀,2019年,李小咸又完成了35万字的《温岭方言词语》的编撰工作,收录常用词汇、温岭俚语、固定词组、温岭俗语、温岭歇后语等五类,成为温岭方言的宝典。

多年来,李小咸还编写了《民间淡去的记忆》,记下了当地的民间故事。同时,出版了《永恒的纪念》《长山李氏文化》等一系列民间文化作品。

2010年,李小咸又研究、整理了《温岭洞房经》,通过向“民间高手”借抄各版本的“洞房经”,辅以艺术韵味的整理修改,开启了《温岭洞房经》的传承之路。此外,他还精心编写过《婚礼乐章》《婚礼奇葩》《新河婚礼歌》等书籍。

每一本书,都是他日夜打磨的心血。李小咸也成为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拜堂赞”项目的非遗传承人。

只为留下浓浓乡愁

“同学们,普通话像是一杯白开水,方言就是妈妈亲手煲的一碗‘热汤’。少了这碗‘热汤’,我们的记忆里就失去了浓浓的乡愁。”去年,李小咸走上新河小学报告厅的讲台,向千余名学生讲解新河方言知识,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李小咸既是一位方言专家,也曾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觉得,如今的教育弱化了方言教育,让人失去了乡愁和根脉。于是,他主动与镇里的5所小学联系,成为学校的义务宣讲员,定期向学生们传授方言文化。

各地学校也经常邀请李小咸去上方言课。通俗易懂的方言,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至今,他已累计为2.8万多名学生讲授了生动活泼的方言课。李小咸说:“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应从小开始,学方言、讲方言,能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让乡音代代相传。”

作为优秀的民间文化专家,李小咸自2013年起就成了温岭市签约的“草根讲师”。尽管左腿因病跛脚,他依然热衷于公益文化传播,巡回在新河各地的文化礼堂讲课。“长山石文化”“非遗增色美丽乡村”“家风与家训”等课程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深受群众的喜爱。

“就算是严肃的课题,经李老先生一讲,也会变得有趣。他对温岭民间文化非常了解,讲的故事生动有趣。”当地群众都盛赞他为“明星讲师”。新河镇金港新村、雅雀村、后街新村等纷纷与他签订《“驻堂讲师”协议》,他的足迹遍布温岭各地。

23年来,李小咸自费15万元,在民间文化挖掘、传播的漫漫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每一步都迈得铿锵有力,先后获得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省社区教育优秀志愿者等殊荣。

2024-03-07 退休23年,出版32本乡土文化书籍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95688.html 1 3 李小咸:留下浓浓的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