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翰与陈骙

吴世渊 /文

说起台州人的性格,总与硬气挂钩。鲁迅说的“台州式硬气”,耿直中颇有点迂,指方孝孺那一类人。方孝孺是明代人,其实早在宋代,台州人中就有硬气的代表,比如陈良翰与陈骙。

陈良翰,临海人,生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在南宋绍兴五年(1135)中了进士,朝廷派他去温州瑞安做知县。

瑞安这个地方,民风剽悍,老百姓很不服管。历任官员对此很头疼,只能从严治理。陈良翰上任后,偏偏宽以待之。催缴租税,也不下行政命令,只是张贴便条,列举要交的东西和数量,民众反而主动按时缴纳。他审案子,也不动粗,听取双方当事人意见,再秉公处理。大家都夸赞:陈县令是个好官。

有人问起治理社会的诀窍,陈良翰笑着说:“哪有什么诀窍,就是凭一颗公心,就如虚堂悬镜罢了。”虚堂悬镜,后来成为一个成语,比喻人之心地纯正,明察事理。

宋孝宗即位后,陈良翰在朝中做监察御史。时年宋金对峙,前线的两淮地区战事胶着。朝中也分“主战”“主和”两派,主战派代表人物张浚,带兵驻扎在淮泗一带(今安徽、河南、江苏、山东四省交界之地),主张伺机北伐,收复失地;主和派代表人物汤思退,要求军队南撤回长江,缩小防线,固守天堑。

陈良翰是坚定的主战派。他进言,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这片区域,是重要的军事前线,一旦丢失了这块缓冲区,金军直接南下长江,都城临安就危险了。今朝廷过于听信“舍淮防江”的策略,不让军人积极备战,则会误了大事。

作为言官,陈良翰数次弹劾主和派的官员,尤其鄙视贪生怕死之辈。他的直言敢谏,在主和派看来就是咄咄逼人。尤其在担任左司谏后,陈良翰上疏,称左丞相汤思退“奸邪误国,宜早罢黜”。这番言论,令主和派勃然变色,不久,他被罢去了职务。

宋孝宗最终屈服了主和派的压力。隆兴二年(1164)四月,张浚从前线还朝,赋闲家中。汤思退成为独相,加紧与金国和谈,并主动在两淮地区拆除军备。

之后战事的发展,果然如陈良翰所料。十月,金兵挥师南下,轻而易举地突破了两淮防线,长江告急。占据了主动权的金国,在谈判中狮子大开口。消息传回国内,一时间群情激奋,表示宁可国毙,也不屈从。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联名上书,请斩汤思退及其同党,并启用陈良翰、胡铨、王十朋等人。一个月后,汤思退在贬官途中忧悸而死。

宋金对峙过程中,南宋一直处于守势,兵戎相见时,确实不争气。金国一方,则有内部不稳之患,真拼个你死我活,也讨不到好处。双方重启和议,各自让步。南宋不再向金朝称臣,改称叔侄之国,“岁贡”改称“岁币”,银、绢各减五万两、匹。同时,南宋割让采石之战后收复的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泗(今江苏盱眙北)、商(今陕西商州区)、秦(今甘肃天水)六州与金。这场和议,史称隆兴和议。此后四十年,边境无战事。

陈良翰官至太子詹事,他以诤言闻名,且严于律己,宋孝宗将他看作魏徵一般的人物。乾道七年(1171),陈良翰病逝,终年64岁。宋光宗即位后,特谥其“献肃”。聪明睿智曰献,刚德克就曰肃。聪明而刚直的人,是对他的盖棺定论。

陈骙是陈良翰的晚辈,同为临海人,年纪要小21岁,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关于中进士,有段小插曲。这一年的礼部贡院试士(省试),陈骙原本是第一名。权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考试,秦桧便“开后门”,把孙子名次提到了第一。而另一位可怜的考生——时年19岁的陆游,则名落孙山。

进入官场后,陈骙仕途还算顺利。起初在太子身边做官,之后到地方历练,出知赣州、秀州,再回到中央,陪侍皇帝讲经论史。

陈骙延续了前辈陈良翰直言敢谏的特点。绍熙二年(1191)春,出现雷雪天气。当时人以为,凡是有极端天气,都是因为天子不施仁政,引来的上天责罚。陈骙便上疏三十条给皇帝的批评意见。比如,向后宫要官要赏现象屡禁不止,影响公平;监督官员的台谏,成为排斥异己、结党营私的工具;对武将的赏罚,取决于身边人的汇报,导致贿赂横行;等等。每一条都切中时弊。

绍熙四年(1193)二月,陈骙任参知政事,位列宰辅。宋光宗赵惇体弱多病,很久没到重华宫看望退休的老皇帝宋孝宗,导致外界各种猜测。有的说光宗精神不大正常,也有的说他惧内,受制于李后。宋朝以孝治国,皇帝父子关系如此不和睦,使满朝文武为之不安,认为于社稷不利,于人伦有悖。

陈骙三次入奏光宗,劝他要多去看看太上皇:那毕竟是您的父亲。光宗有所感悟,终于在冬至节这天,强扶病体,到重华宫看望父亲。第二年春节,光宗又亲自参加了慈福宫的庆典。

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孝宗去世,光宗不肯主持丧礼,导致国丧无法正常进行。陈骙请求光宗早点确定皇储,以安天下人心,亦被光宗拒绝。七月,赵汝愚、韩侂胄等大臣逼光宗退位,拥立光宗次子赵扩为帝,是为宋宁宗。

在宁宗朝,陈骙依旧担任参知政事。但他既不与赵汝愚一伙,也不与韩侂胄为伍,两边不讨好。韩侂胄大权独揽后,就将陈骙贬官。庆元二年(1196),陈骙在婺州知州任上退休,于嘉泰三年(1203)去世,终年75岁。

陈骙还是一位文学理论家,他于乾道六年(1170)完成的著作《文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修辞学专著。南宋时,学子为了考取功名,都专研科考时文之法,文章变得程式化、套路化,根本没法看。陈骙就是在科举时文之法滥行的背景下,专注于《六经》诸子文章的研究,寻找经典文章中的文法,来扭转当时的写作风气。他所开创的文体论,今天看来亦不过时。

清代学者洪颐煊在《台州札记》中,将陈良翰、陈骙与北宋状元陈公辅并称“临海三陈”。三陈有个共同的特点,不媚上,敢讲人所不敢讲;不犬儒,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这样的品质,放在历朝历代都受人尊重,也是他们能名列正史、为世人所铭记的原因。

参考文献:《宋史》/脱脱、《台州札记》/洪颐煊

2024-04-02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97726.html 1 3 陈良翰与陈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