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摄影人3年30多次上岛,记录历史文化遗存与岛民生活

光影黄礁岛 最美守岛人

林继德作品《最美守岛人》。

台传媒记者陈伟华

又到了观海的最美季节,3年多时间,一群摄影人经常赴路桥区金清镇黄礁岛,用镜头定格美丽东海的传说和岛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岛上独特的人文景观。

诗意诠释

4月18日,“守望海岛——黄礁岛影像档案”摄影展在路桥博物馆开展,共展出作品50多幅。此次展览由路桥区文联、路桥区陆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分“曾经岛”“守岛人”“离岛人”“岛民家”“未来岛”五个部分,至5月18日结束。

“我们多次上岛,拍下了好多照片,参展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不仅展现了黄礁岛的新旧变迁,还让更多的人读懂了岛上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风土人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路桥区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林继德说,他希望通过这些影像,唤起市民对海岛的关注,共同为这片土地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用镜头捕捉美好瞬间,记录那些令人心动的画面。林继德此次送展的作品《最美守岛人》,记录了黄礁岛上最后9个家庭17位守岛人。拍摄时间是2023年4月30日,取景地为岛上“掇舵门”。林继德送展的组照《部队营房》,令观众领略到一种超越岁月的力量,以及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

女摄影师柯丽芬拍摄的作品《黄礁岛全景》,将黄礁岛的全貌揽入镜头中,海面在阳光的映照下,泛起一缕缕金光,仿佛跳跃不定,几座小山丘,连绵起伏,清新而自然。

镜像海岛

在浩渺的东海之滨,黄礁岛曾是长大古、黄海、山头村3个自然村、2000多岛民的家园。他们在这片与陆地隔绝的海岛上,守候时光和梦想。

然而,随着交通不便,岛上资源的匮乏,使得岛上居民陆续离开。许多建筑人去楼空,被野草杂木占领。那些空荡荡的房屋,如同在诉说一种无奈与失落。

“守岛人的生活,是这次摄影创作的重点。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我们这群摄影人多次带上帐篷,与岛民同吃同住,体验他们的生活节奏和方式,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守岛人的内心世界,也使作品更加生动。”林继德说。

88岁的胡玉定与妻子颜桂凤,生活在黄礁岛上多年。他们的家是四间两层楼房,面朝大海。与众不同的是,从左到右,每间房的宽度,依次增加10厘米,寓意日子越来越宽裕。房内摆放的木制床,是早年胡玉定花费23元,从路桥市场购得的婚床;他还保留着当年政府发放的购粮证和粮票;形状各异的树根藤条,被雕刻成花鸟鱼虫鸡鸭鹅,风格质朴,充满趣味。

如今陪伴在胡玉定夫妇左右的,是他们的大儿子胡雪华、儿媳颜彩云。胡雪华年轻时曾出海打鱼,当过船长,后来从事海上紫菜、牡蛎养殖。如今他们养鸡、养羊,偶尔也撑着小船去“讨小海”。

这群摄影人经常到胡玉定、叶荷莲、方福林等9户村民家,为他们拍照。

“看,这是上世纪70年代的旧缸灶,现在成了老古董。”胡雪华说。墙上挂着的全家福照片上,老胡家四代同堂,20多人在自家老宅前,笑得格外灿烂。

据了解,每逢春节假期,路桥区摄影家协会都会组织摄影工作者,赴黄礁岛、白果岛等地,开展“艺心向党,浙里共富”——文化进万家,温暖“全家福”摄影惠民活动。至今,这一公益摄影服务活动,已持续了10年。

倾心记录

黄礁岛,一个充满历史痕迹和海岛文化的地方。自2021年始,路桥区摄影家协会会员林继德、柯丽芬、郑天春、童文辉、林汝秋、彭加宁6人,30多次上黄礁岛拍摄,感受岛民淳朴而坚韧的生活态度,用心记录着这里的变化,凝固在一幅幅作品中。

对于岛上的历史文化遗存,他们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拍摄。从岛民家园到岛上的军事遗迹,曾经的学校、卫生院等建筑,力求以最真实的镜头语言,将这些文化遗迹呈现在世人面前。

除了守岛人,摄影人还围绕“离岛人及其家园”这个主题展开拍摄。许多曾经生活在岛上的人们,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故土和家园。但他们对于故乡的思念,却从未停止。为了拍摄离岛人回海岛参加庙会的场景,2022年6月,这群摄影人连续3天,冒着倾盆大雨,拍摄了60多位离岛人,记录了他们回乡的瞬间,传达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这3年的摄影创作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摄影的魅力和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通过我们的镜头,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黄礁岛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守岛人和离岛人的生活和情感。这种经历和感受,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摄影创作的信念。”摄影人林汝秋说。

2024-04-24 路桥摄影人3年30多次上岛,记录历史文化遗存与岛民生活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99377.html 1 3 光影黄礁岛 最美守岛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