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渊 /文 杨 辉 /摄
一
南宋建炎三年(1129)七月,宋高宗赵构升杭州为临安府,打算在这个“安乐窝”里暂时歇脚。
两年前,靖康之变,金军攻陷开封,掳走了宋徽宗、钦宗父子和王宫贵族、在京大臣、艺伎工匠等各色百姓,共计十万余人,北宋因此灭亡。
当时还是康王的赵构,因外出议和,成了“漏网之鱼”。在众多大臣的拥护下,20岁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南宋建立。
得知赵构称帝,金国立即挥兵南下,誓要将这个小朝廷扼杀于襁褓之中。正在扬州享乐的高宗,一听金兵来袭,慌忙逃跑,连龙袍和玺印都没拿,就仓皇渡长江,又旋即跑到了杭州。
改杭州为临安,有“临时安顿”之意,潜台词是,将来还要收复失地、重返汴京。然而,金兵攻势实在太快,所过州县,或一击即溃,或不战而降。金国大将完颜宗弼(金兀术)杀气腾腾,扬言“搜山检海”,也要捉拿赵构。
屁股还没坐热的高宗,只好继续南逃,十月逃到越州(今绍兴),十一月至明州(今宁波)。到了十二月,避无可避,有大臣建议,金人骑兵厉害,却不善水战,不如往海上逃。高宗采纳了这条建议,十二月十五日,他登上御船,开启了一段亡命漂流之旅。
二
建炎三年至四年之交,宋高宗的船队从昌国县(今舟山)一路南行。海上刮起南风,愈刮愈烈,船随浪颠簸。
除夕夜,原本是辞旧迎新、阖家欢乐的日子。高宗的海上船队,却被恐惧的阴影所笼罩。金军已追抵明州,上岸必死无疑;在海上,翻船则葬身鱼腹,不翻船,无物资补给,也迟早饿死。船上的每个人都在祈祷,希望能安然度过新年。
正月初一,天公总算不作对,南风转北风,船队得以顺利南行。次日,船队驶入台州湾。正月初三,御船停靠在椒江北岸的章安镇。
章安,原为临海郡的郡治所在。自隋开皇十一年(591),治所迁到临海县,章安变成临海的港口镇市。
漂泊许久,总算能靠岸了。高宗下船,见眼前一片滩涂,问:“此何滩?”船家答:“牡蛎滩。”又指着前方的山问:“此何山?”当地人说:“金鳌山。”
高宗一行人穿过滩涂,登上金鳌山,来到山中的祥符寺。皇帝此时已饥肠辘辘,便向寺僧讨食吃。
小寺很穷,拿不出像样的食物,仅有岁忏用的五块炊饼,另有园中蔬菜,放了些姜和盐,都进献给了皇帝。高宗饥不择食,拿起炊饼,大嚼起来,一口气吃了三个半。当晚,他就睡在了寺庙里面。
得知高宗驻跸金鳌山,台州知州晁公为等官员赶来接驾。他们带来了大量稻米、钱和帛,解决了船队的断粮之虞。
赵构似乎对金鳌山风光颇有好感,赋了一首《金鳌阻潮》:“碧天低处浪滔滔,万里无云见玉毫。不是长亭多一宿,海神留我看金鳌。”
正月十五,高宗在章安过了元宵节。传说,元宵前,有两艘船靠近了御船,吓了高宗一跳,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贩卖柑橘的商船,被大风吹进了港。
高宗命人将船上的柑橘全买下来,分给卫军,“令食穰,取其皮为碗”,元宵夜“乃命贮油於柑皮中,点灯,随潮退放入海中。时风息浪静,水波不动,有数万灯浮在海上”。实在是一幅瑰丽而凄美的画面。
另一边,完颜宗弼于十六日攻陷明州。章安已非久留之地,十八日,高宗发舟南行,去往温州沿海。
驻跸金鳌山,成了这个“逃难天子”的重要一幕。这段故事,也被诸多文人记录下来,见于《云麓漫钞》《三朝北盟会编》《南村辍耕录》等书中。
三
宋高宗不知道的是,紧跟在他身后的,除了金兵,还有一个女人,披着头盖,全身缟素。她便是大名鼎鼎的易安居士李清照。
靖康之变发生这年,李清照43岁,北方陷于一片战火中。她打包了毕生收藏的书籍、金石,从山东青州出发,辗转南下,与丈夫赵明诚会合。
谁知,两年后(1129),赵明诚在赴湖州知州任上,突然染疾去世。永失所爱的李清照,不得不带着一批“稀世珍宝”,在兵荒马乱中孤独地游荡。
她无儿无女,唯一可投靠的人,是弟弟李迒。李迒时任敕令局删定官,是负责编辑朝廷敕令的小官,正跟着皇帝一路南逃。
朝廷逃跑的速度异常快,李清照在后面追,屡屡扑空。她追赶的路线,详细记录在《金石录后序》中:“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
她总是慢半拍,赶到章安时,高宗已先一步去温州了。据说,她的《清平乐·年年雪里》就写于这段羁旅中:“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诗意悲凉,字字锥心,这才是真正逃难者的样子。
高宗于二月二,停泊温州江心屿,本想继续南逃福建,因完颜宗弼在明州抢劫商船、组建水军,欲下海擒他。不承想,北国骑兵一上船,晕的晕、吐的吐,战斗力锐减,在海上,又遇到和州防御使张公裕率领的宋军水师,被痛打一顿,只好退回明州。
已知捉赵构无望,金军一路烧杀抢掠、放火焚城以泄愤,然后携战利品北返,再不提“搜山检海”一事,可怜沿途的无辜百姓。
得知金军撤离,高宗才从温州泛海回到越州。再次途经台州时,还发生御船搁浅,几乎翻船的事故。这次长达四个月的海上流亡,始于建炎三年岁末,干支纪年为己酉,为了让皇帝不那么难堪,官方称之为“己酉航海”。
146年后的又一个正月,文天祥也来到了台州。他受命入元营谈判被扣押,自镇江京口脱险,经苏州洋,往浙东沿海的明州、台州一路南下,再往温州。大致与当年高宗逃跑的路线无异。途中,他“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到了金鳌山下,夜幕降临,风狞雨恶,四十年山河破碎、身世浮沉,化作椒江的一股巨浪,仿佛要将他击垮。
这般心境中,他写下了《夜潮》:“雨恶风狞夜色浓,潮头如屋打孤蓬。漂零行路丹心苦,梦里一声何处鸿。”
一个月后,临安陷落,南宋灭亡。可以说,金鳌山见证了这个王朝的“出生入死”。
四
又过了300多年,清军入关。游牧民族的铁骑,再一次踏碎了中原的山河。
改朝换代之际,有人悲愤欲绝,以身殉国;有人举起义旗,反清复明;还有人抱遗民之痛,绝意仕进,栖身于田园,一头扎进诗文中,比如《水浒后传》的作者陈忱。
《水浒后传》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话说一众梁山好汉在混江龙李俊的带领下,仿效隋末虬髯客,远走海外,来到暹罗国的金鳌岛。他们在岛上开垦、练兵、贸易,日渐强盛。
后来,宋高宗在海上被金兵追赶,漂流到金鳌岛牡蛎滩。李俊等人及时出现,大败金兵。高宗大喜,册封李俊为暹罗国王,公孙胜、柴进、燕青等均有官职。
金鳌岛、牡蛎滩,竟然与台州的金鳌山、牡蛎滩如出一辙,这或许不是巧合。陈忱是浙江乌程(今湖州)南浔镇人,自号雁宕山樵,顾名思义,就是雁荡山的樵夫,想必来过温台一带,对当地传说典故熟稔。他的创作,也多基于文人笔记。比方说,《水浒后传》中,有徐神翁题诗:“牡蛎滩边一艇横,夕阳西下待潮生。与君不负登临约,直向金鳌背上行。”向李俊等人预言高宗的到来。这个故事,来源于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再比如,小说里,高宗于腊月二十八登金鳌岛,这个日期与《云麓漫钞》的记载相吻合,但历史上,高宗登金鳌山的真实日期,应是正月初三。
陈忱应当是以台州金鳌山与高宗驻跸金鳌山事件为原型,创作了小说中的金鳌岛。在他笔下,金鳌岛有五百里广阔,田地膏腴,五谷丰稔,四围高山峻岭,只有南面岛口可通船,易守难攻,梁山好汉在这里建造了“海外中华”——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岛屿,寄托了作者美好的幻想,毕竟现实中,反清复明已成奢求。
文学很难对现实造成影响,作者借此来寻找一个精神的出口。对我们读者来说,也是一样。如果读历史感到哀伤,不妨间或读一些文学。既然无法改变外部世界,就没必要钻进情绪的死胡同里面,不是吗?
参考文献:《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郑嘉励、《默墨斋续集》/徐三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