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芳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思想理念、价值信念、伦理风俗和民族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贵和尚中,和而不同”。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始终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将其视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更将其作为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深刻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民族的根和魂。毛泽东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我们要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从孔子的仁爱思想、老子的道法自然、墨子的兼爱非攻,到《诗经》、楚辞的文学瑰宝,再到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将这些文化遗产视为抗争的武器,用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争意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文化建设工作置于重要地位,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在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着重阐发“第二个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大意义,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体现在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更体现在对精神文化的弘扬上。在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振兴传统戏曲等,确保了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在教育体系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各环节,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外交流平台,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同时,鼓励创新转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
红色薪火与千年文脉相交织,中国共产党正引领着中华民族在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激发着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