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为神奇 以创新助传承

陈济民28载坚持传承根雕艺术

陈济民在进行根雕创作。

台传媒记者应梦诗文/摄

“你看这是三个人扛着一条鱼,这个形状也是鱼,鱼的谐音是‘裕’,映衬了主题共同富裕。”走进三门启明根雕工作室,漫天飞扬的木屑里,只见陈济民拿着刻刀,一边雕刻,一边介绍着手中的作品。

今年46岁的陈济民是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18岁毕业那年,陈济民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根雕师傅并对这门艺术“一见钟情”。

“尽管当时已经找了一份水电的工作,月薪1500元,但仅3个月就辞职去拜师了。”陈济民回忆,“因为不以热爱为基础的话,真的很难坚持。”

根雕是在树根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上加以创作的一种形式,往往要经过选材、晾干、雕琢、上清漆等20多道工序,让枯死的树根木材重焕生机。

“每一道工序都要细心琢磨,熟能生巧是基本功。”尽管没有系统的学习美术知识,但3年拜师学艺的磨砺让陈济民获得了书本上无法获得的教益和锤炼。他静下心、沉住气,熟练掌握雕刻技术,奠定了非遗文化项目的传承基本功。

学成归来后,陈济民深谙艺术不仅要有恒心,更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做得一成不变只是手艺。”对于这门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陈济民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在内容上,他会从历史题材、哲学和社会现象里挑选主题,探索文化和艺术结合的路径;在技艺上,他巧妙地将根雕和浮雕相结合,出神入化的技法融合得惟妙惟肖。

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疫情肆虐时,有一群群白衣天使逆流而上,给予了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给了陈济民创作的灵感,一幅《最美逆行人》面世,口罩下坚定的神情令人动容,根雕上精致的细节让人惊叹;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始终把让天下人都吃饱饭作为自己的使命,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老人,陈济民雕刻了他的人像,还原度极高。

“接下来,我还想创作以《易经》为中心的系列作品,举办作品展……”陈济民说。栩栩如生的三门青蟹、大气磅礴的山水茶几、妙趣横生的人物特写……整齐罗列的作品不仅展示了陈济民作品的题材之广泛,更是见证了他一路走来,技艺的愈发成熟。

“根材难得,年轻人的认同感也不强,再加之手艺人渐少,这门技艺应该被好好保护、传承。”陈济民直言当下传承非遗文化面临困难,但他希望根雕技艺能被更多人熟知,通过创新焕发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据了解,三门目前共有联合国人类非遗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12项、市级项目37项、县级项目146项,各类传承基地17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7名、市级传承人23名、县级传承人50名。

2024-06-19 化腐朽为神奇 以创新助传承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03590.html 1 3 陈济民28载坚持传承根雕艺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