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吴世渊
这是两张什么样的人脸?
一张大眼睛大鼻子,眼球外凸,三角鼻梁,龇牙咧嘴,脸上布满线条。
另一张,眼睛鼻子相对较小,弯月眉,蒜头鼻,同样是龇牙模样,边缘有一圈放射线状的文饰。
这两张威严中带着憨态的脸,其实是1700多年前,中国古代建筑屋檐上的构件——人面纹瓦当。
它们出自椒江口北岸的章安故城,今藏于椒江区博物馆。
一
2016年,椒江区章安街道回浦村(今建设村),村民们热火朝天地拆旧房、盖新房。在翻土过程中,一大堆古代的砖石、陶瓦重见天日。
很快,当地的文博工作者、省内的考古专家赶到现场,经确认,这些遗物年代集中于东汉至南朝,也就是汉六朝时期(六朝为孙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
章安出土汉六朝遗物,并不奇怪。在台州历史上,章安是早期的中心城市。自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设置会稽郡回浦县(东汉改为章安县),三国孙吴太平二年(257)升格为临海郡,至隋开皇十一年(591)的600多年间,章安一直是临海郡(回浦县)的郡(县)治所在。
唐宋以降,随着行政中心搬迁至临海,章安逐渐沦为废墟。南宋时,陈耆卿编纂《嘉定赤城志》,已将“章安城”归类于“遗迹”一目。直到近年,生产与民宅建设,才让湮没千年的章安故城,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在一堆建筑遗物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各色纹饰的瓦当,有云纹、莲花纹、兽面纹与人面纹。其中以人面纹瓦当最为珍贵。
瓦当,俗称瓦头,陶土制,造型像一块厚厚的圆饼。盖房子时,斜屋顶铺瓦片,将瓦当放置在屋檐的最前端,既能挡住上面的瓦不滑落下来,雨天又能束水、防水。
瓦当最早出现在28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最初呈半圆形,没有图案。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瓦当变成了圆形,图案、纹饰也越来越多样。汉代的瓦当上,经常可见“长乐未央”“万岁无极”等吉祥语。由此看来,它还寄托了古人的美好愿望。
二
早在战国时期,人面纹瓦当就存在了。但真正流行,是在三国孙吴至东晋早期的江南一带。
章安出土的人面纹瓦当,正是三国孙吴时期的产物。其质地为泥质灰陶,大部分颜色呈青灰色,泥料陶制精细,做工规范精良,烧制火候到位。
当时的工匠,为什么要将瓦当做成人脸呢?
学界对此说法不一。主流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提出的“人面纹瓦当是东吴人力求表现自我和创新意识的产物”。另一种是南京市博物馆王志高、马涛的“镇火祛灾,厌胜避邪”之说。相比之下,后者的认可度更高一些。
史载孙吴时期,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屡屡发生火灾,毁屋伤人,破坏性极大。孙吴统治者出自吴郡富春(今杭州富阳),崇尚巫筮术数,对道教也颇为倡导。因而,当时的人们将瓦当做成神明的样式,高悬于厅堂之上,如神像、雕塑一般,希冀对屋主人进行庇佑。
王志高、马涛认为,“瓦当上的人面样式虽然繁复不一,但都对脸部的圆颊作了夸张处理。显然它不是普遍的人面,而很可能是具有灭火之术的某位神灵”。从这点来说,人面纹瓦当亦可称作“神面纹瓦当”。其根本寓义,依然是“趋吉避邪”。
目前国内出土的人面纹瓦当,主要集中于南京市区及周边地区(江苏镇江、无锡,浙江湖州),湖北鄂州吴王城遗址、浙江宁波句章故城遗址,也都有少量出土。从纹样上看,章安的大眼大鼻瓦当,与无锡市区出土的一块人面纹瓦当相似;小眼小鼻瓦当,则与宁波句章出土的相似。
三
“从当下的研究来看,人面纹瓦当只用于宫殿、官署、寺庙等高规格建筑,普通平民百姓不能使用。”椒江区博物馆原馆长牟振彬说,“人面纹瓦当在章安出土,意味着该区域曾存在过高等级衙署建筑,也足见章安在我国东南沿海早期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
还有学者推测,三国时,孙权的儿子孙奋,因滥杀属臣获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章安县。太平三年(258),朝廷复封孙奋为章安侯。因孙奋为皇族,人面纹瓦当或是他在章安所居住府邸上的构件。
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渐深入,章安故城越来越多的秘密也被发掘出来。
2021年至202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台州市椒江区文化传承保护中心,对章安故城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工作,发现了3条河道、1条道路、8座房址、2条排水沟、2座水井、10座墓葬、74个灰坑,以及1656件出土文物(除砖瓦构件等外)。
从两晋到南朝,章安城内屋宇、排水设施纵横,有高大的衙署,也有众多百姓房屋。在一口水井内,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丰富的植物果壳和动物骨骼,当时的章安人吃螃蟹、生蚝,啃鸡爪、鸭脖,和今天的我们没什么区别。
考古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有其深刻的人文内涵。比方说,我们从一方小小的瓦当上,既可以了解礼仪制度、时代精神的变化,也能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六朝瓦当”研究回顾及对若干问题的探讨》/贺云翱、《论南京大行宫出土的孙吴云纹瓦当和人面纹瓦当》/王志高、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