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木亦有声

木印上的印文为宋体阳文镌刻,纵向单行居中排列。

游客在橱窗前细细观看这方木印的故事。

太平天国台州郡 仙居县贰营后帅木印

台传媒记者元 萌/文 杨 辉/摄

台州市博物馆里,藏有一方太平天国台州郡仙居县贰营后帅木印。这件2017年征集而来,看似平平无奇的木印,钩沉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台州的一段历史。

清咸丰元年至同治三年(1851—1864),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距今不过百余年,按理来说能留下不少文物遗存。可惜的是,起义失败后相关遗物大量被毁,其中幸存的太平天国官印散见各地。

今天的主角,就是一件当时太平军遗留的官印。

咸丰元年(1851)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并于咸丰三年(1853)三月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为解救天京之危,率太平军由江西入浙江,五月攻克金华,十月挥师东进台州,而后夺取温州,以实现占据浙江、保卫天京的战略目的。

当时的形势危急,李世贤决定兵分两路进军台州。一路经新昌直指天台,于十月二十三日攻克天台县城;一路由他亲自统率,由缙云过苍岭进逼仙居,于十月二十七日攻下仙居。十一月初一,两军会师,兵锋直指台州府城。

强大声势催压下,太平军几乎轻而易举占领了府城,并在蓉塘巷陈宅建立了当时太平军在台州的指挥总部,也就是如今坐落在临海的市文保单位太平天国台门。

为了安抚民心,李世贤下令告示安民“所有经过之地,毋许焚烧掳掠”,告诉百姓太平军起义是为了使民众“乐业安居,同享太平之福”。得到了百姓拥护,原先的台州各县义军,纷纷加入太平军。

由于军事需要,李世贤奉命于十二月率主力返金华,主力一走,城守空虚,清军乘机猛力反攻。因兵力悬殊,翌年四月临海失守,其他诸县也相继被攻破。太平军全线撤出台州,历时七个月。

太平军在台州的时间虽然并不长,但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这枚太平天国台州郡仙居县贰营后帅木印,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在台州的历史见证。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太平军为防止物品落入清军之手,曾大量掩埋兵器,焚烧书籍、公文等,官印更是在集中销毁之列。由于战事吃紧,那么多的物件难免会有所遗漏,或由人偷偷藏匿,抑或由脱险者悄悄带走,才使一些太平天国文物得以幸存下来。

其中的太平天国印章,与历朝一样,有官印和私印之分。从中央到地方,从王、侯、丞相至卒长、两司马等各级官员,都拥有自己的专属官印。

据《贼情汇纂》卷十一载,太平天国“举事金田,凡紫荆山附近藏匿党羽,皆出归附,于是群贼大会,置伪官,制伪印,立军制,造火器,购铅药,备刀矛,极力固守,养锋蓄锐”,可见,太平天国时期对于印、玺相当重视。

这件太平天国木印,长10.5厘米,宽6厘米,厚2.9厘米,以普通杂木刻成,保存较为完好,印面呈红色,印文为“太平天国台州郡仙居县贰营后帅”,宋体阳文镌刻,简练粗放,呈纵向单行居中排列。

印文外加方框,框外两边对称饰有龙纹,虽然部分已经漫漶缺失,但仍然清晰可辨其构成龙纹皆系圆曲之线条,层层叠叠,鳞次栉比。顶部以云纹、底部以水波纹修饰,印背上端阴刻一枚“正”字。

那么,如何判断这枚木印,为太平天国官印呢?首先,摒弃清朝满汉两种文字并列的制度,普遍使用宋体汉字;其次,大多镌刻职衔,不刻姓名;另外,注重边饰纹样,以绘龙、凤为主。太平天国官印与历朝官印,无论是形式还是艺术层面,都有很大区别。

太平天国官印镌颁于金田起义之前,研究官印,不能不说官制。太平天国官制较为繁杂,每个时期都有微妙的变化。

起初,洪秀全称天王,立四军师,封五军主将,后增丞相、检点、指挥、将军等级。定都天京后,复增侯爵,形成王、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13等官阶制度。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官僚队伍日益庞大,甚至多达28个官阶。

绝大部分官者是有印的,而一些位卑正职官和低级杂职官则无印信。官印的用途较广,对内对外都能产生效力。当然,官印不可乱用,往往是与官执照同时使用的,太平天国官员对自己的官印,视同珍宝,往往都要随身携带。

至于这件木印,按太平天国军乡里编制来看,以伍长为基层,由两司马管理。两司马之上为卒长,卒长之上为旅师帅。师帅管辖5个旅,手下有近2650人,算得上大官了。这么大的官,为何他的官印是木头制的?

太平天国官印大致分为金、银、铜、木四种材质,金印仅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五人拥有,这是权位的象征,其他各级官员几乎均使用木质印。广用木印,一是为了节省开支,二是携带方便,坚韧耐用,三是取材方便、易于制作,也不会与当时武器、钱币铸造等产生用料上的冲突。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镌刻官印的工作日臻完善,并成立了专门机构“镌刻衙”,作为太平天国百工衙之一,不仅司理木印镌刻,还负责诏书及书籍相关工作,并负责管辖刻字工匠。 按太平军军制编组的“诸匠营”中也有“镌刻营”一军,其中每军1715人。这两个机构,满足了当时日益增长的官印需要。

太平天国究竟镌刻了多少官印?它们都失落在哪里?已经无法得到准确答案。但可以了解到,太平天国时期,几乎年年镌印,但年年均有因杀被夺、因降逼献、因败失落官印之事。

昔日的金银官印均消逝于历史长河中,迄今尚未被发现。木印倒是偶有出现,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洪秀全木玺、浙江海宁州前军右师左旅帅木印等。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学者赵晓青、陈诒在温岭发现太平天国布告一纸和木印一块,木印刻有“太平天国天朝恩赏将军”字样。据《浙江温岭发现的太平天国文物的一些说明》一文所写,“太平军攻克黄岩的时候,林秉钧率农民响应起义,要求参加革命,不久被赐封为天朝恩赏将军”,这件官印,作为太平军在台州的又一例证,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印,执政所持信也”,彼时,一方官印是权力的象征,是凭信之物。而今,我们透过方寸之间镌刻的肌理,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

(参考文献:《太平天国博物志》/郭存孝、《浙江太平天国史论考》/王兴福、《浙江温岭发现的太平天国文物的一些说明》/赵晓青、陈诒)

2024-06-20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03651.html 1 3 方寸之间,木亦有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