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新 /文
一
在我的家乡天台泳溪,有层层叠叠的高山梯田,它不只是乡亲父老赖以生存的根本,还是亮丽的风景。
其中位于北山村的高山梯田最负盛名,香米节举办多次,美名远播江南。
从泳溪历史记载、垒石砌坎材料和工艺来推测,这些梯田,大都在四五百年以前便陆续修筑而成:勤劳的泳溪先民为子孙后代办了一件大好事。
泳溪素有“天台山东大门”之称,是古代进出天台山的必经之地,有贯通甬台的主要官道。这条古道,蜿蜒曲折,已有上千年历史,历朝历代无数士绅商贾、文人墨客从此经过。
400多年前,这里来了一位“尊贵客人”。他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徐霞客少时便有“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志向。他秉承求是态度、批判精神、创新理念,形成一座精神的丰碑。《徐霞客游记》以《游天台山日记》作为开篇,足见天台山在本书中的重要地位。徐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两次来到台岳东门泳溪,开启天台山之旅。泳溪成为“游圣”徐霞客来天台山的首游站、首餐地、首宿地。
二
徐霞客在游记中记录了在泳溪的所见所闻。1613年5月20日中午抵达泳溪,一踏上这片土地,他就为此地山水倾倒!在《游天台山日记》中,对进入泳溪作了很多的描述: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1632年3月14日,时隔19年,徐霞客又一次经筋竹庵进入天台,到过弥陀庵。该庵遗址在泳溪苍华村。徐霞客从泳溪前往华顶、石梁、国清、赤城山等地。沿途有一些村庄,房子以石头、木料为主,顶上一般用箬叶、茅草、稻草等覆盖,大户人家屋顶上盖起了瓦片。徐霞客走过的千年古道,如今古韵犹存,卵石铺面,两侧茶廊、古井、古桥、庵堂、古村等均可辨认。古道边上溪嶂怪石累累,瀑潭相叠,沿途一座座山峰连绵不绝,形状奇特。除了山峦外,还有叹为观止的高山梯田、晚霞映溪等奇秀景观,当年徐霞客走得有点仓促,旅途劳顿,来不及将这些详细写进游记。
三
泳溪北山梯田,依山势而层层弯曲,顺坡度而块块递进,海拔在500米左右,生态环境好。初夏,是这里灌水插秧的时节,也是观赏梯田的最佳时机。尤其雨过天晴时,云雾缭绕,宛若人间仙境。待到金秋时节,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稻谷灿烂金黄,非常养眼。梯田高处是绝美的日出观赏地,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大批驴友、摄影师慕名而来。
夏日,我在梯田的最高点露营,凌晨早起,头顶繁星,依稀能辨认出树影和房屋的轮廓。薄薄的雾笼在山坳里,黛青色的群山若隐若现。天色将亮未亮,启明星黯淡下去。盯着远天的那抹微光,屏息凝视。瞧!天边一抹霞色,山峦隐约可见,梯田,村落,树木,以及周遭逐渐清晰,山间薄雾并未褪去。天边越来越暖,山头明亮。旭日缓慢上升,第一缕阳光温柔地照在脸上。此时万物都沐浴在这样的阳光里,灵魂透明而宁静。
天大亮后,去梯田的冷水丘处,有一丘大田,一看便知老农已将田耕耘过,田土黝黑、细腻,田里蓄满从苍山流下的涧水。此时,犹如一面“天空之镜”镶嵌在梯田上,蔚蓝的天空,远天的彩霞,形态各异的白云,还有飞驰而过的鸟儿……倒映在田中的水面上。身处此境,俗念顿消,尘心顿尽。
四
这时,只见一群多才多艺之士纷至沓来。从他们的穿着来看,穿越古今时空,各个朝代的“人”都有,颇有神秘感。一时,使我恍惚。
他们以云海为背景,脚下是延绵不绝的群山,或歌唱,或舞蹈,或书法,或绘画,或舞剑,各显神通,其影倒映在水中如诗如画,妙不可言。
他们好像一点都不影响当地日常,朴实的乡亲们顾自忙碌着,穿行其中。人群中,我发现了自己喜欢的“寒山”“济公”扮相。
但我未曾想到,这次还能与“徐霞客”相遇——眼前的“游圣”模样装扮者,竟给了我久违的惊喜,他正在描绘梯田地图,边上还放着旅行笔记本。一个头戴斗笠、身着布衣的老农正好从他身边走过,肩膀上背着犁耙,手执牛绳,一头温顺的牛跟在后面。
等老农与牛走过后,我恭敬地上前与“徐霞客”对话。“先生,您来故地重游吗?”“是啊,我自从《徐霞客游记》出版后,总有一些遗憾,想在游记中增加一篇写醉美梯田的文字,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江南一带寻找……”
人们纷纷过来与“徐霞客”合影,我仿佛还在梦里。等人群散了,“徐霞客”已远去,留下一点点背影,我喘着粗气一路追,也没有追上。
告别北山梯田,那背影还久久刻印在我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