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在沪流动党委青浦支部——

汇“流”聚力,有“家”有为

台传媒记者葛星星

日前,天台县平桥镇里葛村,五保老人葛先地收到天台在沪流动党委青浦支部第一小组成员带来的慰问金和生活必需品。

在外多年,故乡是每一位流动党员最深情的牵挂。“发展不忘党员身份,致富不忘回报家乡。”青浦支部书记葛永焕说。据不完全统计,青浦党支部通过集体和个人各种渠道、各种形式的直接现金捐助已累计近500万元。自2020年来,该支部连续三年被评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

筑强堡垒,流动党员找到了“家”

每月15日,是天台在沪流动党委青浦支部雷打不动的党性教育日。支部党员统一佩戴党徽、不管路有多远、生意多忙,都风雨无阻地参加。

“长期‘漂’在上海的天台人,太需要一个港湾了。”在葛永焕看来,流动党委就是他们在上海打拼的坚强后盾。

时间回到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下,60万天台人中有近20万人先后踏上了走南闯北创业的征程。其中到上海工作的就有5万多人,有不少是中共党员。在流动党组织成立前,流动党员“税费当地收、党费往回邮、组织生活年底凑、怀揣关系到处游”,大家散落在大上海。

1995年1月14日,在上海市虹口区一个工厂的二楼会议室,全国第一个跨省流动党组织——天台县驻沪流动党支部正式成立。

自那以后,流动党员找到了“家”。虹口区委组织部与天台县委组织部创新性地对流动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双向服务”:流出地主要负责组织设置、人事任免、党籍管理和党员发展审批等,流入地主要负责指导流动党组织日常工作和开展教育培训。

在两地党委的精心呵护下,天台在沪流动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天台在沪流动党委青浦支部也随之正式成立。“2011年6月,我们准备把在上海青浦区经商的党员和一些优秀的乡贤,组织起来筹建一个党支部,10月15日,经天台县委组织部批准,正式成立。”青浦支部副书记庞尧学说,当时,北京路支部6个党员和青浦区4个党员一起,共同成立了青浦党支部。之后,庞尧学主动联系乡贤,为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

星火燎原,如今天台县在沪流动党委已下设9个党支部。青浦支部也从最初的10名党员,发展到如今有28名正式党员、16名入党积极分子。

凝聚合力,干事创业促发展

支部建强了,更多优秀人才向党组织靠拢。天台人叶炜明在上海青浦区开办了液压企业,听说青浦成立了党支部,2017年他主动加入了组织。

“我们经常学习讨论。”叶炜明说,这里有浓浓的乡情,党组织把温暖化为行动,“支部鼓励我们回乡创业,我也在天台找到了合适的项目。”去年,叶炜明回天台创办了企业,主营液压动力机械及元件制造,液压动力机械及元件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等业务。

近年来,响应“浙商回归”“乡贤回归”的号召,青浦支部帮助在外能人返乡创业,积极帮助村庄发展、村民致富。此外还通过设立关爱基金,开展暖心行动等,为在沪党员和天台人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交流、扶贫帮困等各项服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葛永焕就来到上海做生意。站稳脚跟后,他将自己的亲戚、同学带到上海做生意。30多年来,他直接或间接带出去的老乡有几百人,他的生意经也被老乡“复制”,陆续建起了上百家大小企业。

庞尧学则多年如一日帮助来沪青年。在成功创业的基础上,他通过“传帮带”,主动帮助青年租店面、跑业务、垫资金,使他们在上海扎根,其中4人成为党员,20多人的资产达上百万元。

流动党组织不仅是提升党性修养的平台,还是让党员共享资源、共赢发展的舞台。融入上海、回馈家乡、解决就业、热心公益……从最初来都市淘金的天台农民,到如今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每一个在沪流动党员都努力让自己发光,照亮周围。

情系桑梓,反哺社会献爱心

2013年至2017年间,在天台县慈善协会的协助下,青浦支部资助24名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家住天台县街头镇前明村的陈晨,是受助大学生之一。2012年,陈晨高考成绩不理想,被省内一所专科院校录取,当时他丧父,家境窘困。迷茫之际,青浦支部给他送来5000元。如今,陈晨在杭州某公司做规划设计工作,已是公司技术骨干。

2015年,天台水竹湖村少年小陶治疗白血病没钱,青浦支部党员得知后,捐助7万多元救命款。

2016年,天台果园村许国周突遭车祸抢救急需用钱,青浦支部半小时内应急募捐2万多元。

……

青浦支部是天台慈善协会会员单位,每月慰问一户困难群众;每年回乡资助和看望爱心家园小朋友;每年赞助里葛村老年协会,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多万元;出资50万元,对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进行支边扶贫。

助困事、解难事、做善事、管闲事……只要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大众的事,青浦党支部都不遗余力地去做。

2024-07-07 天台在沪流动党委青浦支部——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04979.html 1 3 汇“流”聚力,有“家”有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