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季,不同年代的回忆与收获

尤梦珍的实习手册

尤梦珍操作练习

孙庆川在中医护理门诊实习。 (本文配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台传媒记者元 萌

每年暑假,又到了实习见习的高峰期。还未毕业的学生,初涉职场的新人,带着青涩与困惑,主动或被动地投入这股大潮中。他们可能会发现,在高校的象牙塔之外,是另一个新世界。

当然,不同年代的年轻人,对实习有着不同的感受。有人说,实习的几个月是成长最快的一段时光。也有人在如今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了多年之前实习的回声。实习是短暂的,但学习漫长,在这段珍贵的人生经历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80后:短暂的学习受益终身

“如果没有当年的实习,我可能不会从事现在的工作。”

80后成墨,是一名文字工作者。十几年前的实习经历,似乎已经是很久远的记忆。

2010年,他从影视导演专业毕业。当时学这个专业的年轻人,都怀揣着电影梦或电视梦,希望能在更高的平台施展才华。于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暑假,他独自来到上海的一家电视台实习。

“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份实习。一开始,我跟着栏目组,参与教育纪录片的选题、审片等,主要看片子拍得是否有趣,是否适合青少年观看,后来也协助纪录片的拍摄和编导工作。”但当时,他觉得这些工作都太严肃了,自己的写作和拍摄才能,没能完全发挥出来。

实习生和老员工之间,也好像隔着一堵无形的墙。“绝大多数时候,实习生要按部就班跟在带教老师后面,遵循着他们的节奏和想法。实习生是做不了主的,一闪而过的‘灵光’,好像一下子就熄灭了。”

但是,他在这份不到两个月的实习里,仍然收获了成长。不久后的第二份实习,他去了杭州的一家都市报,因为那里有适合他的文娱板块。递上简历的那一刻,他又犹豫了,自己能干好文娱记者的活吗?

事实证明,人一旦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就能如鱼得水。这条定律,同样适用于实习。“十几年后,再回忆这段实习经历,还能感到很自由、很快乐,觉得很多记忆还是鲜活的。”

他还记得,当时报纸的文娱版面,主要是报道音乐、书画、影视剧资讯等内容。一开始,他跟着老记者跑影视线,从前期宣发到中期探班,再到后期的新片发布会、刊发影评等,几乎深入到影视产业的方方面面。

在自媒体尚未兴起的年代,报纸是大众了解文娱信息的重要媒介。“哪怕是实习生,你写的东西,也会被很多人看到,甚至记住。我当时写的电影《锦衣卫》的影评,标题是《两块‘胸大肌’,一身‘腱子肉’》,几乎一字没改刊在了报纸上,还得到了老记者的欣赏。这种被认可的感觉,现在还记忆犹新。”

实习的几个月,他几乎跑遍了江浙沪地区,“从那时候,我就意识到,新闻是跑出来的。我也很享受这种自由的状态,每天都能认识不同的人,接触到新鲜的事件,特别是当你喜欢的明星,近距离出现在面前,这种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短暂的实习,其实也是受益终身的学习。他说,那时的实习很纯粹,没有什么争取留用的“功利心”,只是慢慢转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也慢慢改变了看问题的方式,“很感谢那次实习,让我知道自己可以成为独当一面的人。”

90后:主动“卷”实习

90后格子,还会想起五年前,那个实习的夏天。

“我当时在上海读研究生,研二时学校会安排学生去对口单位实习。”她回忆,当时可选的有五六家出版单位,她想去的高校出版社只有教辅和图书营销部门,“感觉并不适合我。”

但她还是去教辅部门试了一周。第一天,带教老师拿着厚厚一沓校样给她,告诉她这是一周的工作量,来不及可以带回去慢慢看。这份校样,是初中数学习题集,“我翻了几页,横看竖看,也看不出什么问题,一整个下午,我就盯着这些数学题发呆”。

捱到下班,格子偶然在办公楼里发现文艺生活部的办公室。回到学校,她就打开招聘平台,发现这个部门也在招实习生。她投递了简历,没多久就收到回复。

“哪怕是实习,我也不想在不擅长的领域浪费时间”,经过新部门的面试和原部门的沟通后,她如愿以偿转到文艺生活部,开始四个多月的实习。

与书相伴的日子,真的很快乐。每天7点乘着校车,从郊区赶往市中心的实习地,做最早到办公室的实习生。早上先校对书稿,这是一项考验细心和耐心的活。然后把新书上架到豆瓣主页,写写书评帮新书做宣发。还要处理一些收寄图书、拍摄新书样图等杂活。

“在这之前,我想象中的出版从业者,可能是做案头工作为主,其实并非如此。”格子说,图书编辑也要经常外出跑活动,做新书发布会、读书会、诗歌音乐现场等有意思的文化活动。作为实习生,也会参与其中。

格子也第一次以实习生的身份,参加了那年的上海书展,“为了更好地宣传我们的书,提前做了不少功课。但读者问到冷门的书籍,还是会答不上来。从幕后走到台前,虽然是短短几个月的实习,也让我锻炼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椒江的小徐,前不久研究生毕业于西交利物浦大学管理学专业。在这之前,她从苏州回到老家实习了三个月。

她说,到了研二,课程基本修完,就有更多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学校对实习没有硬性要求,但身边的同学几乎都在“卷”实习。

有的同学,舍不得放弃在上海名企实习的机会,每天通勤往返苏沪两地。也有同学,为了争取更长的实习时间,选课时费尽心思,特地空出完整的时间。学校也会为就业实习提供机会和平台,聘请业界人士作为校外导师。

小徐实习的地方,在台州科技城综合区,是一家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公司,“因为之后打算回台州工作,所以找了这份离家近的实习,提前感受一下这边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这份实习是她在招聘网站找到的。要找和专业完全匹配的实习,并不容易,只能退而求其次,尽量找与专业关联度大的实习岗位。

她实习每天要做的,主要是在领英、猎聘等平台上物色合适的人才,并辅助做好人才申报工作。“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在用人单位和人才之间,搭一座桥梁,类似于平常所说的‘猎头’。在这份实习中,我学到最多的是如何与人打交道。”

她回忆,上一份在国企的实习,做的是文员工作,整天都是和文字、表格打交道。而这份实习,每天都需要和不同的人沟通,对接各种信息,需要足够的专注和耐心,才能确保在工作中不出错。

“现在的实习,是为今后的正式工作铺路。虽然经历过的实习不完全与专业对口,但是从中学到的工作方式是相通的。”小徐说,“与实习待遇相比,自己更在乎的是实习质量,以及能否从中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00后:离理想越来越近

“我和身边的同学都觉得,实习这一年,会是这几年来最好的时光。它意味着大学生活的结束,我们暂时从学业压力中解放,有的工作,有的继续深造,是一个新的开始。”

临海的尤梦珍,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刚在6月结束了一年的实习期,今年9月去浙大读研。

“对于医学生来说,见习和实习是不同的概念。大四时的见习是学校统一安排在医院里观摩学习,而大五时的实习是在医院里干活,会跟着带教老师接触到实际病人。”见习与实习,是每个医学生的必经之路。

每天的实习,几乎都是固定的日程。早上8点或者更早就要交班,交代夜间病人的情况。然后跟着主任查房,遇到一些疑难病症,主任医师会向实习生进行讲解。给病人拆线、换药之后,基本是上午9点多了。如果有手术,再出手术室大门已经是十几个小时以后,一天基本上就过去了。

“我们当时每个科室都会轮两周,前后去了20多个科室。在学校发的实习手册上,每个科室的带教老师都会给我们点评、打分。我们写的所有的病例,做了哪些操作,也都会记录在上面。”这一年的实习,尤梦珍参与诊疗300余位病人,独立及辅助操作1000余次,慢慢地,与自己的职业理想越来越近。

她印象最深的,还是刚实习的时候。当时刚学习接诊,询问患者个人病史时,总是很难一次性问全,要反复跑病房再三询问。经过一年的实习,她逐渐找到了与形形色色的病人交流相处的方式。

她还记得实习没多久时,有一位阿公是肠癌术后患者,需要每天给手术切口换药。“阿公夸我说,之前别人给他换药,伤口会渗水,一天纱布都会湿好几次,我帮他换药,纱布能保持一整天。这个时候真的很有成就感,自己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尤梦珍说,实习之前,总感觉自己还是学生。经历了实习,似乎真正完成了身份的转换,感觉自己是一名医生了。

来自安徽芜湖的孙庆川,00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护理学专业学生。今年5月,她开始在台州医院长达10个月的实习。

她说,实习轮岗,基本上一个科室待一个月,会换不同的带教老师。目前,她已经先后在消化内科、古城街道社区医院输液室和检验科、中医护理门诊实习,“下个月应该会安排进手术室,很紧张,又很期待”。

正值夏季,每天来往中医护理门诊“冬病夏治”的人络绎不绝,在这里实习的年轻人,也是最忙碌的时候。在带教医师的指导下,他们熟练掌握了拔罐、艾灸、姜灸、贴三伏贴等技能。

每天8点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印出一天的任务清单,简单的先完成,困难的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操作。“在中医护理门诊,没有什么病人的时候,我们就在旁边搓三伏贴用的药丸。或者来往药房和门诊之间取药、发药,各种中药饮、酸梅汤、足药包等,最近需求都很大。”

因为实习,她也提前过上了“养生”的日子。每天早早起床,从宿舍走到实习地还有一段山路。晚上回到宿舍,会和室友们一起拔罐、泡脚,组养生局。

这是一段苦中作乐的时光。

住院部比门诊更忙碌,她一天要兼顾十几个病人。在输液室实习的那一周,她拔针时不小心刺伤了自己,担心得一晚上没睡,后来抽血化验才安下心来。独自在台州实习,有时无法和当地人自在地交流,她也会有委屈得偷偷抹泪的时候。

“但是在这里,每天接触和学习的,都是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收获很多。”走出学校的她,正在前往未知的世界。

2024-07-12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05349.html 1 3 实习季,不同年代的回忆与收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