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星 /文
赵宗彪先生是真正的读书人,不仅勤读书,更善读书。他博览群书,又能由博返约,把每本书消化成自己的见识和学问。他读《西游记》多遍之后,著有《西游放谈》一书;精研《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以后,著有《三国笑谈》一书;细读二十四史之后,写了系列散文“二十四史里的台州人”。在中国所有的文史经典中,他对《史记》情有独钟,曾多次表达这样的意思:如果出差在外只能带一本书在身边的话,他会毫不犹疑地带上《史记》。面对同样的问题,很惭愧,我的答案中不会有《史记》这本书。我可能会带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苏东坡的《东坡志林》、张岱的《陶庵梦忆》,它们都是薄薄的一本,而且都是短章,可以随时拿起来读。读《史记》就不一样了,无论是本纪还是列传,篇幅都很长,而且情节曲折,不可以作为消闲阅读。宗彪读《史记》是认真的,他以钻研的态度来阅读。在《史记》的字里行间,有时他发现了温暖感人的人性,更多时候他发现的是人性的困境和挣扎。
《史记里的中国》就是宗彪先生阅读《史记》的部分文章的结集。宗彪在好几篇文中都直接表达过他为什么特别喜欢《史记》。他在《悲歌为谁而吟唱》一文中说,“书中无论是帝王、士人,还是贩夫走卒,一个个都有着不可屈服的尊严和斗志。为了理想,他们一往无前地奋斗;为了践诺,一掷千金;为了尊严,可以牺牲生命。”
《史记》是一部英雄的颂歌,也是一部英雄的悲歌,更是一部英雄的壮歌。
宗彪先生读《史记》时,更注意发掘那些普通人的英雄行为。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适值赵朔遭朝廷奸人陷害,被满门抄斩,整个家族死了三百多人,赵朔也被杀了。赵朔的妻子因为怀孕躲起来逃过一劫。这时公孙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我们有责任把孤儿抚养成人。”他问程婴:“将孤儿抚养成人和慷慨赴死,哪个更难?”程婴说:“死容易,抚孤难。”公孙杵臼就说:“那难的事留给你来做,我做容易的,先去死。”公孙杵臼死后,程婴抱着孤儿躲到深山里,十几年风餐露宿,辛勤抚育,终于将孤儿养大,并帮孤儿复位。本来程婴抚孤有功,可以安享晚年。但他想起对他恩重如山的赵朔,想起他跟公孙杵臼的约定,在孤儿复位之后,他也从容赴死了。在《死是容易的》一文的最后,宗彪这样赞叹公孙杵臼和程婴两个人:“确实如公孙杵臼所言,相比于程婴所做的这一切,死还真是容易的。让人更感到程婴人格伟大和道义力量的,是他在功成名就、可以坐享清福之时,依然不忘当年承诺,视荣华富贵如浮云,甘愿以死酬报当年的朋友于地下。这种壮举,即使再过三千年,依然是人类精神的永恒光辉。”
宗彪还注意到了《史记》里的一个小角色:马夫羊斟,他是一辆战车的马夫。一次大战前,总指挥杀羊大赏战士,但羊汤羊肉没有羊斟他们的份。看着战友们胡吃海喝,闻着羊汤浓郁的香气,羊斟不服,去找总指挥(刚好他给总指挥驾车)。但总指挥说,你们不是战斗兵,不给喝汤吃肉。羊斟很郁闷,心想:我怎么不是战斗兵?我不一样冲锋陷阵吗?对方一阵乱箭射过来,我不也与战士们一样得死吗?第二天早上,两军对阵,鼓响三通,双方各有战车出列。但奇怪的是,这一边的战车并没有与对方的来车在中场交战,而是越跑越快,轰隆隆地一直跑到对方的阵营里。原来驾这辆车的马夫正是羊斟,他直接把总指挥送给了敌方做俘虏。
有人对羊斟的行为有异议,但赵宗彪用文字对马夫羊斟表以敬意。在《个人的战争》一文的后面,宗彪这样评说:“羊斟的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一个‘人’的战争,是为了捍卫自己尊严的战争,也是小人物对抗特权的战争。”
读《史记里的中国》,我们还随处可以读到宗彪先生对历史的沉思和忧愤。他认为《史记》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健康的、阳刚的、豪迈的青年,正举着一把青铜剑,呼啸着在华北平原上自由地奔跑。又说:“能够给人以尊严的时代,真的让人向往。”
在《敢于失败的英雄》中,宗彪先生写了发生于春秋时期宋、楚之间的一场战争:泓水之战。本来宋军把握了有利的战机,他们已经在河北岸严阵以待了,而楚军还在渡河。“击半渡”是战争中的一个原则,但宋襄公不同意出击,他认为趁人之危是不道德的。后来楚军虽已渡河,但还在列阵之中,宋军的将领也请示出击,宋襄公还是不同意。宋襄公一定要等到楚军列阵完毕,才下令击鼓进攻。但楚军兵力强大,宋军大败。宋襄公虽然大腿被砍了一刀,在仓惶中还是逃得了一条性命。但在复盘战斗时,宋襄公并没有觉得自己指挥有错,认为“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两军交战,宋襄公也不忘礼数,谨遵规矩。他的做法,后世人看来自然是迂腐,但在宋襄公时代,却是被称颂的“君子之风”,虽败犹荣。宗彪先生感叹:“泓水之战标志着自商、周以来‘成列而鼓’为主的‘礼仪之兵’退出历史舞台,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出现在中华大地。”
最后要说一下宗彪先生心目中的太史公司马迁。有一次他远赴陕西韩城司马迁故里,在朋友们的陪同下,来到了司马迁广场,并上山来到了太史祠和太史墓前。一路上所见碑刻很多,但宗彪先生说:“最契合我心的,是‘高山仰止’四字。”
司马迁很远,他是两千年前的古人。司马迁又很近,我们在他的文字中,感到司马迁就好像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当代。“皇帝与平民、将军与士兵、贵族和奴隶,在司马迁的笔下,都还原为同样价值的人,所有人的努力,都是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他笔下所颂扬的人物,都是阳刚的、豪迈的、挺立的、生动的,哪怕两千年后,我们依然可以听到他们在呼吸。《史记》教人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人!”
一部英雄史,满纸英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