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华:“土”画家

▶山水系列之十三

▶草语弥香系列之二

赵振华,1970年出生于临海,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理事,台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曾获全国第三届造型艺术新人展新人佳作奖、台湾世界水彩画大赛暨名家经典展评审团荣誉奖等奖项,并入选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第八、九、十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全国首届小幅水彩画展等展览。

台传媒记者李明锦 /文

暑热正盛,在没有空调的画室里,画笔与画布接触的声音偶尔盖过了窗外的蝉鸣,赵振华像蚕蛹一样裹进画画的悠哉时光里,与世隔绝般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欢愉。

平头、戴副眼镜、笑起来憨憨的、衣服扣子破了半边……很难想象,一个搞艺术的可以这么不“艺术”。

如果不是拿着画笔,赵振华看上去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中年人。他乐意戏谑自己是“艺术农民工”,说挺喜欢这样的标签。

1970年4月,赵振华出生于临海邵家渡枧桥董村。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政治教师,母亲勤劳朴实,是一个标准的家庭妇女。家中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老二,干农活是把好手,从小插秧、摸田、抓泥鳅、钓黄鳝、上山砍柴等无所不及……小学时光在一半读书、一半务农的“快活”中一去不返。

是金子,总会发光。喜欢在课本里涂涂画画的赵振华,去邵家渡中学上学后,绘画的天赋被老师、同学看见了。同学们诧异,他的画画作业为什么总是被老师表扬。赵振华将学校里画的画,带回家贴墙上,一面墙不够贴了,再贴一面。彼时的少年喜不自胜,原来画画可以让自己收获莫大的快乐,比抓泥鳅还要快乐。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赵振华初中毕业了。生活给他和家人出了道选择题,读普高还是读中专?

经过权衡,他们最终选择了后者。当时考上中专,就可以农转居,毕业后工作也包分配,赵振华虽心有不甘,但转念一想,以后做一名小学老师也不赖。父亲母亲自然明白:是这孩子懂事。

于是,赵振华进入临海师范学校,开启了人生的又一段旅程。

在临海师范学校,跟小学教育有关的所有课程都要学,而他钟爱美术。学校的美术老师是美术院校毕业的,比较专业和系统地学习素描、色彩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自然而然的,当时的赵振华认为,中专毕业后,就要去做一名小学老师了。

赵振华没能成为一名小学老师,机缘巧合,中专毕业后,他回到了母校——临海市邵家渡中学,成了这所学校第一位专职的美术老师。

初中美术老师做了3年,赵振华又调到大田中学任教。这段时间,对绘画艺术的求知欲让赵振华的内心又澎湃起来。他想去大学里继续深造。

1992年,在大田中学已任教一年的赵振华考上了现为杭州师范大学的美术系脱产学习。199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调到自己曾就读的临海师范学校教美术。

2000年,台州师专(台州学院前身)与临海师范学校合并,他成了一名大学美术老师。

2001年,对赵振华来说,是值得纪念的年份。他考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课程班,进入中国美术学院第三工作室(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脱产学习。赵振华说,自己艺术上的所有蜕变,所有重生,都在那一年悄然开始。

“到美院进修之前的两三年,我绘画偏重于写实,虽然很用心思,画得也很累,但总是觉得没有什么味道。”在美院有些日子了,赵振华环顾周遭,画得比他好的,比比皆是,自己这个半路出家的“和尚”,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看多画,不懂就问。老师有点评,他都默记于心。

“‘具象表现’不是一套固定的绘画风格,而是一个面向事物本身的即现象即本质的关于绘画的‘现象’的方法。”赵振华说,在此意义上的“现象绘画”,它描述的现象既不是对象性事物的表象,亦非对象性存在的经验事实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在”。

他解释道,“具象表现”摒弃种种定见,直观那些存在的东西。通过回到初始的意识现象、观照的构成过程,描绘以此获得有关观念的实在性——它试图在此基础上去反思传统绘画的“写实”问题,重新回归“真实”并开展“表现”的研究,从而深入到绘画领域的真理性实践。

后来,查阅了相关资料——具象表现绘画理论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倡导一种观看方式:将原有的经验和理论悬置,并宣判无效,用现象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自己所思索的,来实现对原有艺术的超越,也就是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观察世界,感受精神的力量。具象表现绘画实际上是把绘画艺术看作视觉真实的求知活动,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价值崩溃危机中,具象表现绘画把“追求真实”的终极关怀全面引入绘画,从而实现画家生命意义的重建。

在赵振华看来,这种绘画艺术实践与以身观身、以物观物的中国艺术精神相融通,甚至可以将这种观照之道活化到媒介语言和表现体系之中。

“唯此植根于中西艺术传统的深厚土壤,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倡导的具象表现绘画就具备了真正的理论高度和思想境界。”赵振华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初著名旅法画家司徒立在杭州首次提出,到1996年《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教材》被教育部高教司批准立项、作为部级重点教材,随后其教学模式落实到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发展至今,具象表现绘画在中国落地生长已经30多年了。

而在新世纪初的中国美院第三工作室,为赵振华授课的老师有许江、杨参军、焦小健、章晓明等,他们都是中国具象表现绘画领军人物。

赵振华说,那段日子,他过得很清苦,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对绘画理念技巧的钻研上,一有画展,便跑去看,在欣赏中揣摩别人的绘画技巧。

“受这批大家的影响是很大的,从那时起,我的思想观念、表现技法都在发生变化。”赵振华把变化看作是武侠小说常有的情节,受绝世高手点拨,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从此在艺术上突破、精进,再突破、再精进。当然,铺垫到这里,之后的故事该是修得正果的高手现身江湖了。

只不过,在这之前,经历了一次偶然。某天,一如往常废寝忘食钻研绘画技法的赵振华,一不小心将水彩颜料涂在了卡纸上,别样的肌理已经在告诉他,可以去独创一门“神功”了。

“当时,只当是感觉水彩在卡纸上的绘画效果与传统水彩画有比较大的区别。”赵振华没有想到,自己的无心之举竟真就成了创新。

2003年,赵振华创作的《鱼系列》入选全国小幅水彩画展;2004年,名扬业界的《四季海歌》横空出世,获浙江省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并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当时全国入选作品为300幅,而上送的作品多达万余幅。

行家们评价,赵振华在技法和呈现形式上的创新是一种对当代中国水彩画现存模式的解读经验的挑战,是一次对水彩绘画语言的创新,它迎合了当代具象表现绘画艺术的潮流,主张作品要“面向实事本身”的艺术现象学。在浙江省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览上,杨参军老师看了画喃喃道:“这家伙,用水彩画也能画得这么丰富,有点意思。”

在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展上,许江等老师看了,评价颇高,为他欣喜,他们都认为,这是赵振华试图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从构图、色彩、材料、技法等多层面进行的尝试。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振华先生对人生、对自然、对艺术规律的体悟不断加深,他的艺术创造成果将愈加绽放出诱人的光彩。同时,我们也期盼赵振华先生在未来的岁月里,仍然从容不迫,仍然心无旁骛,仍然开拓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以心象的浪漫去探求天象的变幻,用心灵的无为去构筑磅礴广袤的艺术天宇。”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原主任黄铁山先生如此评价。

终于,赵振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人怕出名猪怕壮。《鱼系列》的成功赢得了赞许,也招来了非议。

有人说,形式参考杨参军;有人说,用色模仿赵无极……

赵振华说,他们说得不无道理。杨参军是自己的授课老师,受其影响,理所应当;赵无极是誉满全球的大师,能与大师放一起被评论,是他莫大的荣幸。

只是,鲜有人知道,为了画鱼,逛菜市场买鱼,倒成了赵振华的乐趣。在山海台州,他能买来各种各样的鱼,关注鱼之形,关注鱼之韵,一边画一边思考,怎么将鱼儿生命之义诠释于画面?对于艺术的思考也让鱼儿腐烂发臭,直到整间画室都充满令人上头的味道。

赵振华将一腔情愫倾注于对鱼的描绘和演绎上。每一次从菜市场进货的兴高采烈,每一次鱼儿的腐臭充斥鼻腔,每一次为鱼儿从鲜活到腐败感到悲伤。他说,腐烂难道不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吗?

“当代的绘画比较丰富,相互通融。”赵振华说,所谓互通,即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他从中国画汲取养分,将意境、气象、精神内涵与传统勾连,结合自己学油画时的表现手法,用水彩颜料、拿油画笔作画,在朦胧虚幻的形象中,通过点、线、面、笔触的流动,构成了空灵、淡雅、宁静、迷离的画面景象。

他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不断思考,不停实践,总能开出不一样的花儿来。

无疑,认为自己的绘画比较“当代”的赵振华,一边感悟生命一边潜心创作,独有的绘画表现形式,当然也是时髦的。

一直以来,赵振华都遵从内心的想法:走进自然,到生活中去观察,在观察中感悟,通过绘画语言去表现。

美院归来,回到乡野。在海边,感知渔民的喜怒哀乐;在菜市场,感知小贩的酸甜苦辣咸;在画室里,也感知自己的心跳,赵振华乐此不疲。

在台州这片神奇的山海中思考,在丰厚的历史文化中积淀。家乡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的艺术创作呈现“井喷”——

2009年,《天堑通途》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省展优秀奖;2007年、2010年、2012年,作品《田园系列之九》《云漫山水诗意图》《山水系列之十六》分别入选第八、九、十届全国水彩粉画展。2011年,《意象桃江》获浙江省第五届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同年,《山水系列之十三》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2014年,全国第三届造型艺术新人展,水彩画草语弥香系列《欣欣向荣之二》获新人佳作奖(铜奖)。同时,草语弥香系列《欣欣向荣》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这是赵振华作品继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后连续三届入选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

从中国美院回到台州学院,画家和教师角色,他都喜欢。他也很享受双重身份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他的快乐很简单,“教书匠”要将自己所学所悟倾囊相授。

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在艺术造诣上有所建树,会比自己完成创作更加高兴。

他常跟学生说,绘画需要表现真实本质的东西,应该关注当下社会的一些真实情况。至于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怎么样的语言去表现,那自然是创作者该思考的问题。

如今,赵振华已是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教授、副院长。兼任行政职务后,赵振华的美术专业课变少了。除了教画画,他也会在课堂里讲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讲尼采、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加缪……很多时候,学生都是云里雾里,不明所以,美术课怎么秒变哲学课。

只要有好画展就非看不可的赵振华一如从前。不过身边的变化更让他欣喜过望,忽然就会有学生对他说,哪哪有个展,约吗,赵老师?

赵振华还是一如既往地带着学生们到处采风。去码头,去海岛,也去菜市场,从田埂里走上讲台的他会告诉学生,自然和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

近年来,台州学院积极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融入城乡发展。艺术与设计学院怎么更好地服务地方,让象牙塔里的孩子们快速成长,成了学院领导、教师们的新课题。

椒江老粮坊的墙画项目,是赵振华带领学生与地方开展的合作项目之一。学生们成了主角,他们的墙画为城市带来不一样的景观。

赵振华说,手绘墙画打开了美化城市的新视角,不仅能为城市空间增添色彩和活力,给市民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展现了城市的多元文化。学生们都成了城市文化的“叙述者”。

诚然,老粮坊的墙画,三五幅一组构成一个系列,风格迥异,连结在一起又浑然天成。这些墙画全是学生情感的无声表达,比如“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你不回我信息回什么?回锅肉吗?”……赵振华说,城市文化需要多元,这也是一种表达。

此外,临海一所医院的雕塑项目能从众多的方案里被一次性选中,让赵振华颇为得意。

大陈岛、临海永丰、温岭石塘、路桥金大田……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们将山海台州踏遍,留下自己的印迹。在赵振华看来,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深入发展,对于学生们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手记

有人说,在人生的轨迹中,会与无数路人擦肩,偶尔,我们幸运地跟另一条轨迹志同道合一段,也许是半辈子,也许是半天,也许是半小时,都是礼物,值得珍惜。

第一次参与“保才专访”,这种尝试让我感觉无比新鲜。但请原谅我的吐槽:原来视频访谈类的节目采访真的挺“作”啊!为了画面趋于完美,费尽心思。

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我却越来越被探访和聊天的过程吸引。这次采访远比我想象的好玩,谈着谈着就会让对方勾勒起自己的轮廓。在陌生人面前袒露自己,似乎更容易做到。

我们和赵振华教授从古典绘画谈到当代艺术,从塞尚、莫兰迪再说到AI。我们感受着时代的巨变,感叹新技术的革命,似乎可以让一切固有且看似坚不可摧的秩序都如烟消散……这样的采访显然很愉快,一些无心之语,细微的尴尬,还有那么多的神采飞扬,都被一一记录下来。视频、声音提供了另一种文本,比起文字写作,也是一种即兴的表达。

在画室的角落里,立着一把锄头。忘了问他,是不是看一看时,可忆苦思甜?也忘了问他,从农家少年到艺术家,究竟要走多远?

于赵振华而言,可能是微风拂过,田埂上的野草、池塘边柳树的枝丫随风轻摆,他停下来,多看了几眼吧!

参考文献:《此在的绘画——中国具象表现绘画二十年》《具象表现绘画文选》《当代艺术危机与具象表现绘画》等

2024-07-24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06296.html 1 3 赵振华:“土”画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