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欣欣
驻村工作期间,笔者遇到一名“情绪特别稳定”的村干部老陈。正值全村征迁,涉及多方利益,常有“带着怒气”的群众前来反映问题,老陈总能保持自己的节奏,和和气气地处理应对,不管最初的火药味多浓,最终总能得到缓和化解。
这种定力是基层工作的重要素养之一。往深里追究,实则是一种面对困难或责难时表现出的韧性,以近乎厚脸皮的态度拒绝精神内耗,专注于该做的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钝感力”。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也是众多社会矛盾冲突的最前线。从走出校门、踏入机关门,再到敲开百姓家门,笔者同许多选调生一样,也曾遭遇“水土不服”。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不再是纸面上静止的一行字,它成为自己每天履行职责、落实工作的真实写照,焦虑、畏难等情绪也时常造访。想做好基层工作特别是乡镇街道工作,光有初出校园时的一腔热血难以持久,更需培养在艰苦环境中“没事我可以”、在吃劲岗位上“越难越要上”的精神弹性。
“钝感力”如何体现?困难面前不退缩应是基础。不少人遇到挑战时的本能反应是“办不到”“太难了”,奋力一搏创造奇迹的可能性也就随之流走。察看时间的尺轴,我们身边从来不缺奋斗者。“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王勃,纵使命途多舛,依然写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出身贫苦没钱上学的苏步青,从趴窗外听先生上课开始,即使刚开始成绩倒数,经过努力终成著名数学家……“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大家理应认识到,再大的困难也绝不等同于失败,道路是曲折的,挫折也是暂时的。榜样在前、目标在前,务必保持“前路必定光明”的自信,才能不被艰难险阻绊住脚步,更专注地干事创业。
“钝感力”的支撑在于对自我的准确认知,也就是一种自我确信。基层工作中,实事求是的态度异常可贵,客观分析自身优势与不足,找准身份定位、坚定前进方向。初入基层时,笔者迅速暴露出不接地气、不懂方言、不知村情的能力短板,鉴于缺乏基层磨炼和实践经验的“自知之明”,并没有为此过度烦恼,倘若反应过于剧烈,反倒增加了迷失自我的风险。
同样,看清自身能力边界后,外界评价将不再轻易影响自身状态。相较于挫折与批评,表扬似乎更容易使人自我感觉良好。群众发自内心的肯定,能给基层工作者带来巨大的价值感和获得感,一旦沉浸在赞美声中沾沾自喜而无法自拔,无疑会导致工作停滞不前。面对表扬,不妨“钝”一点、从容一点、淡然一点,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更要不忘初心使命、勇毅前行。
“钝感力”并非迟钝与麻木,而是当工作出现波澜时不被情绪裹挟,以第三者的视角准确研判、笃行不怠。基层工作中,不妨多一些“钝感力”,时刻保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从容和淡然,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