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晟应钟:袅袅余音九百年

顶部饰夔龙钮 杨 辉摄

北宋大晟应钟铜编钟 扫一扫 看望潮APP

台传媒记者吴世渊 实习生何沁茹

鼓腹、圆筒、双夔龙钮,通体云雷纹和乳钉纹,这似乎是一件先秦时期的青铜乐器。

然而,正面镌刻的“大晟”二字,以及背面刻的音律名“应钟”,表明了它的真实身份:这是由北宋最高音乐机构——大晟府出品的乐器,是标准的“北宋制造”。

这件北宋大晟应钟铜编钟,来头可不小。它由宋徽宗下令铸造,与当时复兴雅乐的改革息息相关。如今,它藏于临海市博物馆,当研究人员用木槌轻轻敲击钟身,袅袅余音仿佛穿越了900年光阴。

北宋崇宁三年(1104)十月,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崇福寺里,有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僧人在地里挖出了春秋时期的六枚古钟,上刻铭文:“宋公戌之謌钟”。

应天府,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福地——黄袍加身之前,他的官职是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治宋州,故而登基后取宋为国号。宋州也改名为应天府,意思是“应天之命”。

在受命之邦,挖出了带有皇朝国号的古器,举朝都认为这是祥瑞。宋徽宗便下令,召集全国能工巧匠,选取精铜,根据“宋公戌”样式仿制一套编钟,再现上古雅乐。

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最繁盛的时期是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国力日渐衰微,再经五代十国的分裂、战乱,音乐活动变得支离破碎,宫廷的乐器、乐工也“十不存一”。

宋朝建立后,想恢复礼乐制度,在国家祭祀大典、朝会上演奏雅乐,以显示庄严肃穆。但音乐人才的断档、乐曲技艺的失传,让这项制度推行起来十分困难。从太祖赵匡胤开始,到哲宗赵煦,宋廷有过5次乐制改革,都称不上成功。

崇宁元年(1102),宋徽宗赵佶即位。这个治国理政无能、文艺天赋非凡的君主,又命群臣议乐。据《宋史·乐志》记载,与会者们说:“大乐之制,讹缪残阙,太常乐器弊坏,琴瑟制度参差不同,箫笛之属乐工自备,每大合乐,声韵淆杂,而皆失之太高。”可见当时的宫廷音乐已经不成体统,非整顿不可了。

“宋公戌之謌钟”的出土,成为了乐制改革的契机。古钟外形容易模仿,制造技术却难以复原。先秦的编钟,从小到大,一口钟能发出两个音。宋代的编钟,大小一致,厚薄不同,每口钟只能发出一个乐律的音。

中国古代音乐中,使用了十二个绝对音高,称为十二律。十二个音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黄钟为基准音,相当于现代乐理的C音。可世事变迁,黄钟的音高,到底是自然界中哪个音,早已无法确定。为此,朝廷在民间搜求“知音”人士。

有个叫魏汉津的西蜀奇人,九十多岁了,自称学过鼎乐之法。他被人推荐到宫廷,与大司乐刘昺一起制定了黄钟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音,再来制造编钟。

崇宁四年(1105)八月,编钟乐器制造完成。按照当时的礼制,新钟共有十二编,每编二十八枚,包括正声钟十二枚、中声钟十二枚、清声钟四枚,共336枚。这套乐器搬到崇政殿上的“首演”,果然“八音克谐,不相夺伦”。

九月,宋徽宗与文武百官到大庆殿庆祝乐器落成。当音乐声响起时,竟然有十只白鹤飞来,在大殿上空盘旋。徽宗大悦,表示:既然尧乐称“大章”,舜乐称“大韶”,那么今天我们的音乐就称之为“大晟”。于是,新乐编钟也被称为大晟钟。

大晟钟既是宫廷乐器,也成为了“校音器”。徽宗命人将这些钟发往全国各州(府),作为标准音律,为其他乐器“校音”。这样一来,同一首曲子在其他地方演奏,就不会跑调了。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宋代的音乐人、工匠在没有现代精密仪器的条件下,能将大晟钟做出如此效果,说明北宋的音乐艺术和铸造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甚至可以推想,在当时的音乐实践中,人们已经掌握了十二平均律(将一个八度的音程,等分成十二个半音的律制)。而真正将十二平均律律制以数学概念计算,要等到480年以后,由明朝皇子朱载堉完成。

大晟钟的“晟”字,有光明、兴盛之意,大抵宋徽宗希望国家能繁荣昌盛、四海弦歌。

然而,历史的走向,并不以某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在大晟钟铸造完成的22年后,靖康之变,汴京沦陷,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了北方。与此同时,“凡大乐轩架、乐舞图、舜文二琴、教坊乐器、乐书、乐章、明堂布政闰月体式、景阳钟并虡、九鼎皆亡”。

336枚大晟钟,有的被宋人埋于汴梁城下,有的被金人掳掠北上,有的散失于民间,也有的随宋室南渡到了江南。

被掠到北方的大晟钟,继续在金国的宫廷里演奏。为了避讳金太宗完颜晟的名字,金人将钟上的“大晟”磨去,重刻了“大和”二字。元明时期,这些编钟依然被宫廷使用。到了乾隆年间,梁诗正等人奉命将宫中所藏古铜器编纂成书,发现了4件刻有“大和”的编钟,他们不知其来历,以为是周代乐器,就编入了《西清古鉴》及《西清续鉴乙编》中。民国时,其中2件被运往台湾,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2件下落不明。

更多大晟钟离散到天涯海角。本世纪初,武汉音乐学院李幼平教授统计了25件大晟钟散存状况,除台北故宫博物院的2件外,还有北京9件,上海4件,辽宁、河南各2件,河北、陕西、湖南、山东各1件,还有海外的日本、加拿大各1件。

有一件大晟应钟编钟,不知怎的,就流落到了台州。该钟的音律在十二律中,处于正声组第十二律的位置,也就是最高音。在流传过程中,它被保护得很好,铭文未曾磨灭,纹饰依旧精工繁丽。

1951年3月,时任台州专区文物管理筹备委员会委员兼征集组组长的项士元先生,前往黄岩征集文物,历时近月,征集图书、文物一百六十余箱,计有书籍、字画、金石、瓷器、铜器等。其中就包括这枚大晟应钟编钟。

据项士元先生记录,这枚编钟为台州黄岩路桥河西(今属路桥区)人杨晨所藏。杨晨,字蓉初,晚字定甫,号月河渔隐,光绪三年(1877)进士,晚清学者、实业家、收藏家。他勤于撰述,尤留心台州掌故,曾收藏有数万册(件)古籍书画及金石珍品。

而杨晨又是从何人、何处获得这枚编钟?是他在京做官所得带回台州,还是他去官返乡后在台州所得,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

1991年12月16日,经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大晟应钟编钟确定为一级文物。当下,这件北宋宫廷乐器成为临海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受到市民、游客的喜爱。许多人在参观之余,还会购买与之相关的纪念币、帆布袋收藏。

(参考文献:《宋史》/脱脱、《浙江临海“宋·大晟应钟”及其研究》/李幼平、《见存大晟钟的考古学研究》/李幼平、《千古沧桑话大晟》/陈鹏宇)

2024-08-01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06898.html 1 3 大晟应钟:袅袅余音九百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