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诸葛晨晨/文 杨 辉/摄
1984年,岁末寒冬之际,一位农民肩挑扁担,踏着晨霜,赶往距离玉环老县城一里之遥的东门矮山(现位于玉城街道东门社区)。他在矮山东坡停了下来,拿着铁铲奋力挖起黄泥,挖了一米多深,忽觉铲尖受阻,听到几声微弱的清脆碰击声。农民好奇地用手扒开土层,一件泛着青黄釉彩的瓷器渐渐显露,上面的立体花纹带着强烈的异域风情,其独特韵味与素肌玉骨的江南青瓷大相径庭。
这件瓷器几经辗转,被上交至玉环文物部门。当地文物工作人员又在原址开展扩大性挖掘。遗憾的是,并未发现其他遗迹和器物。后经专家鉴定,确认这是一件由湖南长沙窑烧制的唐代执壶,其历史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
长沙与玉环相隔千山万水,为何这件执壶会在这里出现,它的背后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历史?很多问题让人浮想联翩。
一
“执此一壶,饮尽风雅。”执壶自古以来便是茶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雅器。执壶最初脱胎于西晋时期鸡首壶的雅致形态,历经演变,至唐代逐渐盛行,一般作为酒器使用,后随着时间推移,执壶的功能与用途也在不断演变,至明清时期,执壶已跨茶酒两界。
执壶由流、柄、腹、底、口、颈六个部分构成,从形器上容易辨别。玉环出土的这把执壶,是典型的唐代样式。其口部为喇叭口,口径9.5厘米,器身矮胖,短颈鼓腹,高16.8厘米,最大腹径12.8厘米,底径8.3厘米,具有唐代瓷器圆润浑厚的特征。
这把执壶配以长条形的扁把与八棱形的短流(即出水部件)。壶流延续鸡首壶的短且直的造型,巧妙避免酿酒因含较多沉淀物而堵塞流口的情况。
唐代是一个饮酒浪漫豪放的朝代,执壶作为当时寻常可见的酒器,在全国各大窑口均有烧造,以长沙窑生产的执壶为大宗。
长沙窑创烧于唐代初期,衰于五代。窑址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又称“铜官窑”。
长沙窑是唐朝最大民窑制瓷基地。“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唐代诗人李群玉在《石渚》中就记录了热火朝天的长沙窑烧制场景。
身处多元文化并存、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大唐,长沙窑紧紧抓住机遇,发展海内外市场。至中晚唐时期,长沙窑发展达到鼎盛,从普通民窑一跃而成大唐瓷器的“销冠”,和浙江越窑、河北邢窑,被列为“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产品远销至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和北非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
为了适应外销需求,长沙窑大胆烧造出具有强烈异域风格的瓷器,并以多变的装饰技法著称。观察这把在玉环出土的执壶,腹壁上印有西域特色纹饰狮形图、椰枣纹,贴花处均施褐色的釉斑。
狮形图位于壶流之下。狮子造型为蹲踞式,形体高大、身躯饱满。狮子头部倾向左侧,双目圆睁,耳朵竖立。头部、腿部、尾部都可见清晰的毛发纹理,颈部佩戴项圈与铃铛,整体形象生动鲜明。狮子造型也是佛教狮子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体现,狮子为佛教的守法护法瑞兽,其形象在唐代被广泛引入到艺术创作中。
执壶肩部有双系相对,其下各印有两幅椰枣纹饰。其中一幅纹饰以茂盛的椰枣羽状枝叶为背景,一对飞鸟相对而立。另一幅则是羽状枝叶沿着一条蜿蜒的茎干铺展,其间穿插着果实。
椰枣,也被称为“波斯枣”,作为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经济瑰宝,不仅滋养了当地人民,更被赋予神圣的地位。西亚是长沙窑外销的主要市场之一,因此,椰枣纹也是瓷器装饰中常见的艺术元素。
这些纹饰呈现浮雕一般的立体感,又是怎么做到的?原来,这些花纹是“贴”在执壶上的,采用“模印贴花褐彩”工艺。这也是长沙窑的一大特点。即把胎泥用模印、模塑等方法制成各种花纹,再粘贴于器物胎面,最后施釉入窑烧制。
长沙窑的创造性不止于此。它首创釉下彩绘的烧造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还发起在瓷器上题写诗文的风尚,开创“瓷诗”先河。
很难想象,偏远的长沙窑远离政治中心和对外通商口岸,但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域外文化、宗教艺术等汇聚于一窑之中,绽放蓬勃的创造力。著名作家纪红建评价:“在多元文化并存、海外贸易兴盛的唐朝,长沙彩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是一个时代的骄傲,直至今日依旧能给今人以启迪。”
三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隋唐,繁荣于宋。瓷器是海上贸易的重要货物,因此,这条古老航线也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
长沙窑瓷器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满载瓷器的商船顺湘江,进洞庭湖,下长江,一路扬帆至东南沿海一带,沿海岸线南下,一路远洋销往海外。
因此,长沙窑瓷器也成为“浙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部分”的重要历史见证物。目前,长沙窑瓷器在浙江出土的集中地位于宁波(古称“明州港”)一带。近年来,温州多地也相继发现多件长沙窑瓷器。种种迹象表明,浙江的沿海港城在唐代海上贸易中起到重要作用。
玉环市博物馆馆长徐旭升介绍,玉环地界闽浙海域之枢纽,是海上丝路的补给点和中转站。唐中晚期,已有不少人来玉环定居。唐武德五年(622),玉环被划入乐成县,隶东嘉州。会昌二年(842)前,乐成县在玉环境内设立玉留镇。咸通间(860—873),僧启爽于大竹冈西岙(位于玉环市楚门镇东西村灵山)刘氏宅建灵山寺。1978年在芦浦分水山麓的重大考古发现——一坛重达数十斤的唐代“开元通宝”货币,都是人文历史在榴岛玉环留下的深刻印记。
至于千里之外的长沙窑瓷器如何来到玉环,史书上并未留下确凿的记载,它可能是商队携带至此,或者是某位旅人在游历途中购买的并带回玉环。这都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不过可以相信的是,它无疑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件重要物证。
长沙窑已淡出历史舞台,但它构建的四通八达的销售网络却历久弥新,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的版图之中。
而今,海上丝绸之路被赋予新的生机与活力。
山海之城台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对话历史久远,时至今日,仍在不断书写依湾而生、依港而兴的故事。作为台州港群的一颗璀璨明珠——坐落于玉环市西海岸的大麦屿港区,依托天然深水良港优势,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8条,远达英国、越南、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海上丝绸之路续写新篇章。
(参考文献:《彩瓷帆影》/纪红建、《长沙窑:大唐文化辉煌之焦点》/李效伟、《纹饰制造与文化交流:长沙窑叶状椰枣纹研究》/孙兵、《玉环古文化遗址及馆藏精品瓷器赏析》/徐旭升、《沉船出水,跨越时空重现海丝故事》/周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