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时节,“三门青蟹”销量再创新高

老干部助农团接力做强青蟹产业

台传媒记者章雪瑶

中秋时节,青蟹上市。各大农贸市场、电商平台,“三门青蟹”销量再创新高。

被各路食客“盯”上的这只蟹,如今“身价”已超48亿元。

“我是看着它‘长大’的。”71岁的三门县老干部助农团副团长吴善敏掏出手机,熟练地点开“抖音”,他的社交平台上,有不少以“青蟹”为主角的视频。趁着中秋,这些视频又收获一波点赞。

不只吴善敏,在三门,还有许多从农业线退下来的老干部,为了“这只蟹”,仍奔走筹谋。

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组团”帮扶

“这个益生菌调水项目如果试验成功,可以在全县养殖塘推广。”一大早,三门县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办公室里传来高亢的讨论声。

声音的主人是一群精神矍铄的老人。三门县原农业局副局长吴善敏,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郑志炉,县农技推广总站原站长、高级农艺师娄齐胜……老专家们是县老干部助农团的成员,也参与基金会运作,凑在一起聊农事是日常。

吴善敏是团队的“灵魂人物”。用他自己的话说,“‘这辈子’都在跟农业打交道。”上世纪70年代末刚参加工作时,他是农技员,后又担任原六敖镇镇长,分管农业。

1997年夏天,“9711”号台风正面袭击三门,海塘几乎全线毁损,当年刚调任农业局的吴善敏又被派往六敖标准海塘建设指挥部。忙标坝建设,也操心农民生计。听闻涛头村要在被海水侵蚀的农田上搞养殖,他帮着跑部门,协调政策,和镇村干部一起顶着压力推进“种改养”。这场大胆的改革之后,三门青蟹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

退休后,吴善敏加入基金会和老干部助农团。在两任会长、团长管兴镯和邢义钵的带领下,每年,基金会都会筛选出近20个农业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助农团里的20来位老干部几乎“承包”了立项前后所有的帮扶工作。

5年前,“90后”青年张磊想在浦坝港试水青蟹室内笼式立体暂养。老干部组团下乡,前前后后指导了十余次,还帮着对接省市专家。试养的第一年,塘里的利润就超过10万元。

同样,因为接受了老干部“搞数字化养殖”的建议,这几年,“老把式”陈华利收入渐长。现下,他又打算尝试通过益生菌调水降低青蟹感染纤毛虫病的概率,进一步提升亩均效益。这一试验也成为今年基金会的扶持项目之一,成功后将推广至全县。

传统套路、新鲜思路,“花式”帮扶

早上5点半,天刚亮,郑志炉又上路了。开着他的“小电驴”驾轻就熟从县城前往蛇蟠,全程近一个小时。

他81岁,是老干部助农团里年龄最大的,身子骨依旧硬朗、精力仍然充沛。每两个星期,他都会“自驾”去一趟蛇蟠。去干吗?“跟老朋友聊聊天。”蛇蟠是他老家,也是他担任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时常去的地方。当地上了年纪的养殖户,都是他的老友。

和老友们在一起,不总是聊家常,更多的话题与“养殖”有关。

郑志炉说,只有到养殖塘边,才能真切地听到养殖户内心的声音。交流中,他发现养殖户当下的最大困扰,是“青蟹苗种”。

目前,三门多数养殖户的青蟹苗货源来自福建,进价贵,运输途中难免损耗,异地蟹苗成活率也没有预期高。尽管这几年,三门在宁波大学专家团队的助力下培育出一批本土优质苗种,但面对“新品”,大多养殖户不敢轻易尝试。

“把好的经验和优质苗种推广出去,这是我的老本行!”得知大家的担忧,郑志炉下乡时便会顺手带上几份印有“三门蟹苗规模化繁育”的宣传册,还多次陪养殖户去“东航水产”“青蟹研究院”等地考察。渐渐地,众人开始采购本地蟹苗,户均养殖利润上涨。

两年前刚从宁波大学退休的林建利,也是个地道的三门人。在宁大任教期间,他曾当过7年省科技特派员,派驻沙柳街道。在号称“能孕育全县最鲜美青蟹”的沙柳,他帮着解决了养殖塘氨氮沉积等问题,养出的青蟹更鲜甜了。

退休后,林建利回乡当起“桥梁”。给养殖户科普新技术,协助宁波大学专家团队突破青蟹养殖瓶颈,校地合作的青蟹研究院项目也是他在负责跟进的。

“青蟹研究院正式投用后,会打造一套标准化的青蟹养殖流程,同时还会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继续提升三门青蟹‘身价’。”在林建利看来,“这只蟹”未来的路,前景光明。

2024-09-17 中秋时节,“三门青蟹”销量再创新高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10367.html 1 3 老干部助农团接力做强青蟹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