杌子,一条流传千年的凳子

▲清代有束腰一块玉内翻马蹄脚杌子一对

▲《红拂记》插图中的杌子

▲《金瓶梅》插图中的杌子

▲《西厢记》插图中的杌子

▲《幽闺记》插图中的杌子

▲《平妖传》插图中的杌子

▲清代有束腰起倭线内翻马蹄脚杌子

▲清代有束腰独板内翻马蹄脚杌子

▲清代樱木凳面有束腰圆包圆杌子

▲清代藤面四面平无束腰杌子 图片均由本文作者提供

李林栋 /文

“地皮”老李来电话,说自己买了一条杌子要我去看看。秋高气爽橙黄橘绿,正是下乡的好时候。牵挂着老李的杌子,周六一早就出发了,准备去几个“地皮”朋友家里转转,一来是去看看能不能淘点喜欢的东西,二来是好久没去了,也算是去叙叙旧、聊聊天当做自驾一日游了。

走的是临海线,沿着省道从杜桥、邵家渡、大田、白水洋跑一圈,再从白水洋走S28高速回来。现在下乡很难淘到东西,主要是民间资源枯竭,再者大部分“地皮”都用上微信,有东西直接在微信朋友圈里卖掉了。这一天运气还不错,除了买下老李家的一个杌子外,还买了一副四片的花鸟题材大橱门。

说起杌子,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杌子是什么东西,更别说长什么样子了。我第一次在老李那里听到时也是一脸蒙。老李今年七十多岁,跑了一辈子“地皮”,读过初中,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属于“粗通文墨”之人,平时爱看些古典白话小说,喜欢钻研习俗、俚语方面的知识,是“‘地皮’中的知识分子”,我在他那里学到过不少东西。据他说杌子和凳子功能是一样的,但又有着不同,“杌子结构复杂、做工精细、尺寸大,属于富贵人家的东西,凳子结构简单、尺寸相对较小,属于小门小户的东西”。据他了解,“杌子和凳子这两种东西,是东晋和南宋时期随着躲避战乱的北方民族大迁移而传入台州的,明清时期在台州使用杌子的人家都是名门望族”。

杌子这个说法,虽然在台州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但在北方如山东等地,现在还有把凳子类坐具叫作杌子的。查阅字典、词典看汉字的演化和阅读相关史料,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杌子和凳子的演变过程。“杌,木旁从兀”,另外从“兀”的字体结构就可以想象出实物形状:上面一块平板,下面有脚,平板的两端比支撑的脚要长出一些,整体形状呈条状,比较低矮。从字形可以看出杌子原是一段短而无枝的光木头,后来逐渐予以加工,用来当坐具成为杌子。“凳”字,上“登”下“几”,“几”也和“兀”一样,上面是一块平板,下面有脚,但平板两端跟支撑脚对齐,这和“兀”的字形还是有区别的。凳原本是借以登高之物件,如同上马石、垫脚石之类的,这样的东西形状应该没有讲究,而且对凳的脚也没有限制,可以有两只脚,也可以有三只脚,就是没有脚也行。

历史上凳子和杌子在起源和实际功用上有很大区别,凳子历史明显早于杌子,很早以前人们就要借用它来登高、上马。到了明清时期,南方地区缺少马匹,凳子的登高和上马垫作用逐渐消失,主要功能逐渐退化,在日常使用中它和杌子的作用几乎相同,除了叫法不同外,实际已是同一种东西了。也就是说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杌子还是杌子,凳子却逐渐地也变成了杌子。至于我们台州人为什么不叫它杌子,而是叫它凳子,这可能还有其他历史原因。

杌子的称呼,始于唐朝,从唐以后它作为一种坐具出现在历史长河里,最开始的时候,杌子还有等级限制。宋代曾慥《类说》卷三四中的《摭遗·安禄山》:“唐明皇召安禄山,用矮金裹脚杌子赐坐。”《类说》虽然是笔记小说不是历史史实,但曾慥是两宋之际的道教学者、诗人,官至尚书郎、直宝文阁,至少他认为杌子是一种高规格的坐具,有资格出现在皇帝召见臣子的大殿之中。另《宋史》记载,官秩一品的宰相与使相在皇帝曲宴、行幸时可以坐杌子,其他人就只能坐在二蒲墩、一蒲墩甚至席子上,这表明在当时杌子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等级不够的人是没有资格坐的。这在《宋史·丁谓传》里有记载:“(帝)遂赐坐,左右欲设墩,谓顾曰:‘有旨复平章事。’乃更以杌进。”说的是北宋时期,丁谓遭罢相,被贬为河南府知府,他上朝去面见皇帝想要官复原职,皇帝没有说话只是给丁谓赐座,这个时候宦官搬过一个符合知府等级的墩子给他,但丁谓却转头对旁边的人说皇帝答应恢复他的职位了,于是旁边的人立刻给他搬来了杌子。

在一些古代绘画中,杌子频繁出现。如五代画家卫贤的《高士图》出现了方形的杌子,宋人所绘的《婴戏图》出现了倒置的方杌子,宋代《小庭婴戏图》《春游晚归图》也有类似的方杌子,宋代《妃子浴儿图》出现了圆形的杌子,这种圆形的杌子在河南禹州白沙镇北北宋末年墓葬壁画中也曾出现过,而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许多长方形杌子……同时杌子也频繁地出现在宋代以后的一些史料和明清白话小说中。如《水浒传》第二十四回“那妇人也掇条杌子,近火边坐了”,第一百零四回“有个彪形大汉,两手靠着桌子,在杌子上坐地”;《红楼梦》第三十五回“玉钏儿便向一张杌子上坐了,莺儿不敢坐下。袭人便忙端了个脚踏来,莺儿还不敢坐”,第四十三回“贾母忙命拿几张小杌子来,给赖大母亲等几个有体面的嬷嬷坐了”……

台州目前发现的杌子主要是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形状,按照制作形式可分为无束腰直足式和有束腰马蹄足式两大类型。无束腰直足式杌凳,属于明式家具中的品类,凳面大都长方形,它的腿足多用圆材或外圆内方材,杌子构件的出面大多作混面起圆线,四足都取“侧脚”做法,足端很少做装饰,具有明式家具特有的简洁、秀气的韵味;用材主要是榉木和柏木,在仙居、天台两地都有发现,年代为明晚期至清早期。有束腰马蹄足式杌子则相对年份较晚,属于清式家具品类,坐面大都为正方形,清中期以前的尺寸大、清中期以后相对尺寸小,多数出面用方材;凳面下起“束腰”,清代的大都为足底内翻“马蹄”式,民国以后呈直立“马蹄”式;用材主要是柏木、楝木,清代的坐面大都是木质一块玉形式或攒边框藤芯、瘿木芯,晚清、民国时期大都木质攒边框板心,四面壶门大都用榫卯结构的软条格子制成,整体做工复杂、装饰华丽,在临海、三门等地有发现。

台州杌子是台州乃至江南明清家具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值得关注和研究。

2024-10-22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13039.html 1 3 杌子,一条流传千年的凳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