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连法:小菌菇撑起乡村“致富伞”

甘连法在基地查看菌菇长势。

台传媒记者陈伟华文/摄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耕地草原森林海洋,要蛋白要热量,多途径、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多年来,我市通过全面提升生产、加工、研发、流通等全产业链条,持之以恒推进食用菌产业三链融合发展,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传统食用菌产业不断焕发新活力。

在我市食用菌种植和研发这支队伍中,老劳模甘连法是重要一员。

推广食用菌技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月26日大清早,位于台州湾新区海虹街道新王村的台州药用真菌研究所科研实验第三基地,一朵朵羊肚菌长势喜人。

“到2月10日左右,种植户便可以采收、分拣、装箱,运往城区菜市场销售。这个基地有17亩土地,是向村里租赁的。其中有15.5亩属水稻混栽羊肚菌冬闲田规模化高质量示范研究项目,还有1.5亩属于大球盖菇冬闲田栽培研究项目。”台州药用真菌研究所负责人甘连法说,他正通过“公司+基地+订单”的模式,逐步形成集订单种植、采摘观光、亲子研学互动为一体的格局,以助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在椒江区前所街道东路村,椒江吕星家庭农场就坐落于此。平菇大棚内热气腾腾,一排排菌包摆放整齐,一朵朵成熟的平菇,从菌包里不断“钻”出。它们肉质饱满、个头匀称,长势喜人,一些农民正在采摘鲜菇。他们按照订单,将新鲜的平菇逐一装箱,并将它们供应给一些超市和菜市场。

“这个农场现在有12亩土地,投资150多万元,经营范围包含平菇、凤尾菇等多种食用菌。今年平菇长势特别好,产量高、品质优。多年来,我一有空就会来这儿,为农民们作食用菌栽培技术指导,进一步带动他们增收致富。”甘连法说,他不仅教当地农民学习羊肚菌、大球盖菇等食用菌的栽培技术,还对他们开展了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

半个多世纪潜心食用菌研发推广

甘连法于1943年出生于椒江,是椒江区农林局退休干部、高级农技师,曾于1987年荣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他研究发明了许多种类的食用菌人工栽培技术,其中研发的灵芝孢子粉向全国50多个县(市)推广。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执着于食用菌的研发,用真情服务农民,使食用菌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市民餐桌上的常客。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年仅20多岁的甘连法,就潜心于食用菌研究,在没钱、没电、没设备的情况下,硬是在宿舍种出了白花花的蘑菇。他还培育成功了香菇、猴头菇、灵芝等菌种,并入编《浙江省农业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连法的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他又研究出用生料甘蔗渣大面积在冬闲田上栽培平菇、凤尾菇的技术,并得以推广。仅台州就有上万户农民用上了这一低成本的食用菌种植技术。

退休后,他曾远赴河南驻马店、陕西西安、甘肃定西等地,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此举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2005年,他与省农科院合作,承担了高温蘑菇夏菇93号品种的研究成果推广,荣获省政府“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另外,甘连法还让“台州食用菌”根植国外。2007年3月下旬,应在非洲尼日利亚经商的台州商人余女士的邀请,甘连法赴尼日利亚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

之后,甘连法又多次赴柬埔寨、泰国等地,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并赠送科普书籍。

如今,耄耋之年的甘连法仍常常思考如何更好地应用食用菌技术,进一步推进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食用菌技术所走过的路,是人民脱贫致富的路,是中国贡献世界的路,也是人类在现代化道路上进行新探索的路。我总想着在这条路上继续做下去。”这是一位心系农民、步履不停的台州科研工作者的心声。

2025-02-05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20752.html 1 3 甘连法:小菌菇撑起乡村“致富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