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颜 彤
新春伊始,走进台州各地经济开发区,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企业争相冲刺“开门红”。
去年年底,我市召开产业平台高水平开放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台州总体形成“1+1+9”产业开发平台协同发展体系。就在几天前,产业平台提能升级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全市《“三大牵引性抓手”攻坚年行动方案》。
作为“制造之都”建设的主阵地,这11个平台用约7%的土地,贡献了全市约60%的进出口额、70%以上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和85%以上的实际外资。
借“链”发挥,产业“抱团”冲锋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热交换器行业的龙头企业,连续十几年位居车用换热器行业产销量国内第一。仅在天台当地,为其做配套生产的企业就有50余家。
如何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实现“落一子而活全盘”?
2018年,天台由政府牵头、龙头企业主导,建立大车配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邀请银轮担任大车配产业链“链长”,将全县汽车、轨道交通、航天等698家上下游企业“链”接在一起,助推大车配产业快速发展。如今,天台大车配产业工业总产值约37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0%以上。
这正是我市补链强链、培育产业集群的缩影。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航空航天、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等十条标志性产业链,我市全力打造“链长牵头+链主引领+要素聚能+创新驱动+全链协同”的“质量强链”模式,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牵住了各平台产业发展“牛鼻子”,台州马力全开,不断推动项目向主导产业集中、产业向主平台集聚,实现“聚核成链、集链成群”。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拥有超百亿产值产业集群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68个、制造业企业近16万家。
随之而来,科创成果接连涌现、项目支撑不断加强。去年,全市产业平台新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85个,其中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0个,引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项目10个。全市产业平台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68.5%。
持续向“新”,转型升级提速
2024年初,我市举办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大会,并发布《台州市推进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这一专项政策,制定了针对性的提能升级方案。
为激活“一池春水”,我市各地开发区管委会厘清与属地镇(街道)、平台公司之间的权责界限,大力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的创新,以改革释放动能,助力产业平台转型升级。目前,11个平台中9个已完成创新转变。
放眼台州,“新”潮涌动。去年以来,我市聚焦算力、氢能、低空经济、合成生物、机器人、泛半导体等六大未来产业,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日前,走进信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械臂上下翻飞,自动导向车(AGV)载着电机零部件来回穿梭。不久前,2024年浙江省未来工厂名单公布,台州2家企业入选,该集团为其中之一。
依托“头雁”未来工厂建设契机,该集团投资近7亿元建设柔性生产线与自动化生产线,搭建智能信息化平台和智能化集成系统,“未来工厂”生态圈成型。目前,台州累计培育省级未来工厂1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04家。
氢能产业方面,锚定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发展目标,通过建设新能源城,布局“一点多核”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低空经济方面,建成空天产业“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集聚空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80多家,具备产业集群、通用机场、科技研发、维修检测等“集成优势”……在台州,未来产业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源动力。
科创赋能,点燃发展引擎
去年7月,继2023年临海荣获省科技创新鼎后,椒江、仙居两地再夺鼎;
去年年底,2024年第四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名单公布,台州105家企业成功获认定。
近年来,全市各地深入开展“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赋能。一个个亮眼的成绩,彰显了台州科创能力的稳步提升。
科技创新,平台先行。去年9月,国家水泵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浙江)在温岭正式成立。该平台的成立,将让台州水泵生产企业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涵盖产品研发、标准制定、认证认可等全方位“一站式”质量基础设施服务。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科创平台(含技术转移中心)115家、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9家,培育市重点实验室84家、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33家。
要想走好科创之路,人才是关键。台州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制定出台“人才新政3.0”版本及配套实施细则56个,不断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营造宜居宜业生态,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以台州湾新区为例,在这里,台州梦想园区、台州国际人才公寓、台州湾新区人才公寓设施完备,政校企三方联动下的技能培训课程丰富充实,为人才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硬核”服务。
截至去年底,我市新增省级以上高端人才90人,新引进大学生10.1万人,落地人才创业项目8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