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州市疾控中心6楼理化实验室,你经常能看到理化检验科人员忙碌的身影。水质分析、有毒物质检测、污染物风险监测……检验科的工作繁杂且严谨,但这支由8名经验丰富的实验人员组成的风险监测队伍,每天却乐在其中,与检测试剂、仪器为伴,寻找潜在的“风险因子”,默默守护着百姓的健康与安全。
精密数据背后的辛苦
“当当当……”理化实验室里传来切菜板的阵阵响声。看到这番热闹场面,千万别以为走错“片场”,事实上,这是理化检验科的实验人员正在进行样品制备。
或许,在大家的固有认知里,高大上的实验室,平日里走的一定是枯燥、严谨的科技高冷风,但其实,实验人员日常的检测对象,相当接地气。
“食品、化妆品、生活饮用水……这些日常大家能接触到的,都要通过我们的严密检测,每一步误差,都可能严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对待这份工作,细心、严谨的态度非常重要。”张海君说。
每年的6-8月,海边易出现赤潮,产生有毒藻类。贝类摄食这些有毒藻类后,会在体内蓄积、放大以及转化等过程中,形成具有神经肌肉麻痹作用的赤潮生物毒素。人体一旦超量食用,会出现麻痹性中毒的现象。
“因此,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对市面上近百份双壳贝类中的贝类毒素,如东风螺、蛤蜊、蛏子中的多种抗生素,以及海瓜子、泥蚶、毛蚶、泥螺、蛏子中的五氯酚钠进行检测,确保老百姓吃到的都是安全、健康的食物。”张海君说,由于贝类样本量大、处理步骤多,如果不及时检测,容易导致样品发臭。因而,实验人员短时间内的工作量非常大。
开壳、除足丝、取可食用部分、匀浆、装瓶……每份样品需要取样100克,碰到海瓜子、小血蛤这类肉量极少的样品时,更是麻烦。
“小小的实验室里,大家就这样每天从早忙到晚,腰酸背痛是常事,但从没有一个人喊过累,为的就是让大家能吃得安心。”张海君说,像这样的化学类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量,每年都有数千份,涉及上万个监测数据。
烤鱼片中隐藏的河豚毒素、豆芽中残留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海捕虾中非法添加的二氧化硫、蔬菜中残留的农药等风险……“大家听过的没听过的,都在监测范围内,我们就像‘侦察兵’,总是主动出击,寻找潜在的食品安全化学风险因子,默默守护食品安全的底线。”张海君说。
带着民生温度
虽然每天面对数不清的仪器、冰冷的试剂、枯燥的数字,但检验科的工作,却一直带着温热的民生温度。
2020年,台州一企业内的数十名员工,体检时发现尿中总砷出现异常升高,这一数据很快引起了大家的重视,难道是职业性砷中毒?
“我们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到现场参与流调和生物样本采集,同时进行实验室准备,以便在接受样本后,能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提供检测结果。”张海君说,为了进一步寻找患者尿液中总砷升高的原因,科室检验人员连夜加班,对18份血样、尿样、头发中砷的形态进行分析,最终排除了无机砷中毒的可能性。
“在后续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出现尿中总砷升高的员工,前一晚或多或少都吃了皮皮虾。”根据多年海产品检测和以往的砷中毒处置经验,张海君断定,尿中总砷升高一定与海产品的摄入存在联系,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猜想。
找到原因后,所有人心中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像这样的案例,我们虽然每年遇到的并不多,但极其考验科室预先检测能力的储备量。”张海君说,这也对科室所有实验人员掌握的技术和能力,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
深耕检测领域
在张海君看来,作为疾控的“眼睛”,理化检验科不仅是公共卫生的前沿阵地,也是广大市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
“为了更好地为老百姓的食品安全、环境安全、职业安全保驾护航,近年来,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检测能力,从无机质谱、有机质谱等方向,实现了检测方法从无到有的突破,检测能力从原来的100多项扩大到700多项。”张海君说。
除了开展日常检测任务外,科室还在全市理化检验领域,率先建立了生物样本(血、尿、呕吐物等)中16种贝类毒素、10种鼠药、琥珀胆碱、8种抗凝血剂、150多种农残、28项无机元素、6种蘑菇毒素、米酵菌酸、乌头碱等项目的检测技术平台,以及空气中67种挥发性有机物的鉴定。
科室开发的多个多组份快速检测方法,弥补了我市食品、水质、中毒应急检测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应急检测能力水平在全省地市级疾控中心中名列前茅。
“检测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很有意义。”在张海君看来,随着社会进步,科室预先检测能力的储备要求越来越高,这样才跟上民生发展的速度,切实做好公卫保障工作,“我们希望未来能不断在这个领域深耕,提高自己的能力,守护好大家的健康安全。”
记者 王怡/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