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怡
最近,市民陈女士发现,自家6岁的女儿在吃饭、写作业甚至睡觉时,总爱长吁短叹,活像个“小老太太”。担心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陈女士多次询问原因,但得到的都是否定的回答。这不禁让她开始怀疑,女儿是不是健康出了问题。
“频繁叹气,网上有个很火的名词叫‘儿童叹气综合征’,医学上我们称之为‘精神性叹息症’,表现为叹息动作比较频繁,一分钟可能出现五六次甚至十来次。”台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范海玲说,儿童出现精神性叹息的诱因有很多种,例如压力较大、过于焦虑,或者家庭突遭变故、被嘲笑、批评,甚至是重症脑炎等一些其他疾病,都可能引发孩子出现频繁叹气的症状。
精神性叹息症,属心理疾病的一种表现。一般8至13岁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发病率较高,且女生多于男生。范海玲表示,虽然这种叹息动作本身并没有过大危害,但频繁叹气容易影响生活和孩子自己的心理状态,因此家长千万不能忽视。
不过,因为症状相似,部分家长容易将精神性叹息症与心肌炎、哮喘、鼻炎等疾病混淆。如何确定是前者?其实并不难。
精神性叹息症的患者,除了频繁叹气的动作比较明显以外,吃饭、睡觉、说话等都表现正常,不会出现呼吸困难、缺氧的情况;心肌炎患者,则会出现胸闷、心悸的表现,剧烈活动后症状加剧;而哮喘患者,一般会出现反复咳嗽的病史,可以通过肺功能等检查进行诊断。
7岁的苏苏(化名),在上幼儿园期间就有偶发性的眨眼、耸肩、嘴角抽动、频繁叹气等症状,上小学一年级后,由于校园环境改变,导致此类情况愈发明显。
到医院就诊后,苏苏被确诊为抽动症,在药物的治疗下,抽动、耸肩的症状是缓解了,但依然频繁叹气。再次就诊后,医生认为,这是精神性叹息的典型症状,由此判断,苏苏可能还出现了一些心理上的不适,这与他周遭的环境改变也有一定关系。
“我们一方面对孩子进行了心理方面的干预,另一方面,建议家长在生活中一定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范海玲说,精神性叹息症患者,日常最好以温和、轻松的生活环境为主,不要有过多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平时尽量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增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多交朋友。家人要学会多和患者沟通,慢慢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霾,拥抱美好的人生,长此以往,症状便会逐渐改善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