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孩子报个暑期班吗?”“您最近有资金上的需求吗?”“您在某小区的房子要出租吗?”……陌生电话,接还是不接?被推销电话“轰炸”过的市民不在少数,陌生来电不接可能导致错过重要电话,但接通又可能是骚扰电话甚至是诈骗电话。
电话推销存在已久,甚至不少公司还会专门招聘话务员,根据“电话本”挨个打过去询问推介。近期,就有市民反映,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多个教育培训机构的电话,觉得十分恼火。那么,生活中为何有这么多推销电话?市民个人信息又是如何被泄露出去的?
“不请自来”的广告电话
近日,市民老王反映,从学校快要放暑假那段时间开始,他就频频接到教培机构的推广电话,自己孩子的姓名、学校、年级段对方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老王的孩子今年上高中,他告诉记者,教培机构的电话从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打了,每年寒暑假都要接好些电话才能“安生”。最令他感到生气的是,对方的“信息库”还是不断更新的,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推销初中课程,上高中了就变成适合高中生的暑期班了。
“这些都是陌生电话,出于工作需要,陌生电话又不能不接。”老王说,有的甚至会直接发过来微信申请。如果不直接跟他们说别再打了,就会一直骚扰。前段时间还举报了一家机构,后面说派出所会介入调查。
“上周有两个整容医院给我打电话,说我报名了机构的项目,但是我从来没报过名。”椒江的小李在接到电话时觉得有些奇怪,自己一个大男人,从来没动过整容的念头,这报名又是从何说起?
询问之下,一家整容医院的客服人员告知小李,是有人用他的信息报名了一个项目。如果不是小李本人报名的,那很可能是他的个人信息被盗用了。
王慧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接到的推广是“双倍效力”的。“两个娃上不同的年级,推销的电话就没断过。这几天正好是暑假的时间点,一会儿补习班、一会儿兴趣班,变着法子来。”王慧说。
说起这些“不请自来”的电话,王慧有些无奈,又有些后怕。她告诉记者,之前接到一个陌生号码,问小孩的信息,她以为又是骚扰电话,脱口而出“不是”。后来经对方解释才知道,其实是学校招生的老师,差点因此耽误了孩子上学的大事。
公司里的神秘“电话本”
为何相关公司能如此精准“捕捉”到用户群体?有在话务员岗位上工作过的人表示,老板手头都有一个“电话本”,里面有姓名、电话等信息。
“前几年我做过话务员的工作,就是照着名单打电话,问对方是否需要贷款等服务。干了一段时间之后也没再做了。自己也接到过不少这类电话。”曾经做过话务员的李明说,隔三差五就会接到办理贷款的电话,号码也不知道是怎么泄露出去的,总有这些电话进来,很烦人。
同样做过话务员的小金表示,自己是被“坑”进去的。“我当时在招聘软件上找的是某科技公司的‘助理’岗位,入职后让我跟客服一起培训,工作内容就是每天打电话。”小金说,该公司是做贷款生意的,主要针对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但又可能需要贷款的群体推介。
“老板说自己有渠道拿到联系方式,公司里有自动拨号的机器,一个打完拨打另一个,一天得打几百个电话。”小金说,这家公司是看“业绩”拿提成,行业中可能属于“灰色地带”,她只干了几天就离职了。
除了教培机构、贷款公司,装修公司、房产中介也是电话广告的“主要来源”。
从事房产中介工作多年的小田告诉记者,早年类似记录信息的“电话本”可能是比较多的,但近几年已经少了很多了。
“一般来说,房屋中介不会主动购买‘电话本’,这其实并不划算。很多时候,这些号码是有合作的装修公司提供的,在二手房成交之后,中介会向购房者推荐装修公司,实现‘双赢’。”小田说,对于装修公司来说,做成几套之后,“电话本”的成本就回来了,之后就是利润了。
对于“电话本”的“来历”,小田表示,这些信息多为新小区的住户联系方式,而售卖这些信息的也是能顺利且全面掌握住户信息的人。“以往打这个电话,都是打了之后立马销毁信息的,以免被查到。”
保护信息需多方协同发力
市民苦信息泄露久矣,企业主同样难逃骚扰。
记者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处了解到,市场主体信息被泄露同样是“老大难”问题,难防、难治。
“我们会接到企业投诉,说营业执照刚办下来,推销电话就打进来了。”该处室相关负责人说,这些推销电话既有会计公司的,也有互联网营销公司的,向企业推销审计等服务。
数据时代,信息壁垒被打破,流通更为快捷,但也存在信息泄露的“BUG”。该负责人说,如果数据库被攻击,或是维保单位被攻击等都可能造成数据泄露。此前,省市场监管局曾组织专项整治活动,查处了一批做“数据生意”的个人和组织。
但是,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的数据泄露问题,都不是一个部门能够独自处置的。该负责人也提到,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的渠道多样,需要多部门联动协作,并且持续推进。
对于售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从法律层面上来说无疑是违法的。
浙江和从律师事务所律师曹理尚介绍,《民法典》规定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信息处理者不得泄露或者篡改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未经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加工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
曹理尚认为,一些市民时常遭遇来自教育培训机构、贷款服务公司、家装企业及房产中介等机构的骚扰电话侵扰,这些现象往往源自于个人信息在过往的注册、使用环节被不当收集后,被某些机构泄露甚至非法贩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曹理尚提醒,市民在使用互联网或办理其他业务等过程中,务必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避免轻易泄露如电话号码等敏感信息。同时,通过手机下载应用程序时应选择官方或可信渠道,以防个人信息落入不法分子之手。面对个人信息泄露及骚扰电话的侵扰,可采取投诉举报、民事维权等途径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记者 陈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