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铭耿
对每个人来说,职场第一步非常关键。记得一位乡镇领导曾把年轻干部初入职场,比作喝第一口水,如果是上等好水,这一辈子都会受益匪浅;如果是污泥浊水,很可能走上错路。这一比喻非常形象,道出了“扣好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性。最近,很多单位都在以各种方式迎接新人,有不少把“传帮带”作为其中的必要环节。
传帮带虽然是个老词,但却是被实践反复证明培养年轻人最有效的方法。师徒制、结对制、帮扶制、导师制,都是传帮带的不同形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在师徒间建立深度协作的指导和被指导关系,师傅通过培训辅导、工作示范、解答疑惑、提供支持、下达目标和给予保护等方式,帮助徒弟能力提高、心理成熟和职业发展,最终实现资浅者向资深者的转变。
遥想当年,在关键时刻能有长者、能者的无私搀扶和帮助,传道解惑,远胜于盲目无助的“摸爬滚打”,可以少行弯路、避免踩坑,对我们来说是何其幸运的事。放眼当下,年轻人普遍学历高、眼界宽、有热情,但最缺的是经验,尤其是那些书本上根本不会涉及的实战经验,这些都需要有经验的人来传授。而不少单位存在这样的问题,把年轻人当作“工具人”,要么“拔苗助长”“你年轻你多做”,要么“自生自灭”,寄望其“自然熟”。像这样光压担子,不递梯子,反而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
对于单位来说,传帮带既有利于尽快培养或甄选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也有利于业务骨干的再成长,实现师徒互勉并行和教学相长。还应该看到,传帮带有利于激发老同志的干事创业激情,在获得更多成就感的同时,增进师徒感情,提升团队凝聚力。因此,在每个单位,富有从业经验的长者、能者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何引导、激励和保护他们好为人师、乐为人师,形成长效机制和良好风尚,提供诲人不倦的师道支撑,至关重要。
传帮带,首在选好人,避免跟错人。名师出高徒,师傅的水平直接影响徒弟的培养质量。是否适合当师傅,不光要从业务素质去考量,还要看是否有责任心、乐于助人、甘为人梯。是否适合当某位徒弟的师傅,还要继续考察师徒间“相性”是否匹配,包括发展路径、性格兴趣、能力特点等,是否有利于发挥传帮带最大效果,避免“拉郎配”。比如可以双向互选,自主结对。当然,不必局限于“一帮一”“一帮多”,比如有些单位就探索非固定师徒制,采取全面帮带和个性帮带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多导师帮带”或“交叉帮带”。
其次,回答好“传什么、怎么帮、如何带”的问题。要授之以渔,传授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特别是处理和驾驭复杂问题、复杂局面的知识和能力。要帮其以需,帮助树立信心,解疑释惑,及时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要带其以行,手把手地教、带着工作中的难题面对面辅导。比如温岭市大溪镇围绕如何传帮带建立了“123”结对机制,包括1项历练项目、2项关爱举措、3个展示平台,都有对应的责任和任务清单,让师徒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第三,让传帮带形成工作闭环。从师徒关系建档、综合表现捆绑,到不定期跟踪监控、评估反馈,再到可量化的考核问效、正向激励,各个环节都要贯通起来、实行下去,这样才能让传帮带成为师傅的“分内事”、单位的重头戏,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传为佳话美谈。
传帮带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也是一种崇高的品德和风范。无私的前辈与好学的后辈之间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技能,更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种接力传承的情怀,而这恰恰也是汇聚人才强国力量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