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恩兴)“河道经过清污治理后,就是漂亮。”“游步道建好之后,晚上健身锻炼有地方去了。”……日前,看着眼前逐渐恢复活力的河道,路桥区峰江街道安溶村村民们都充满了期待。
眼前绿岸美景的安溶泾,曾是另一副模样。因为曾经无序的固废拆解,导致河道底泥受到污染。为此,路桥区启动了安溶泾及其汇流区河道底泥处置试点工程项目,并在近期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这也是台州首个河道底泥修复工程。
据介绍,安溶泾及其汇流区河道底泥处置试点工程河道长436米,河道清污量约2040立方米,加上2017年清污污泥约1000立方米,合计3040立方米,去除垃圾和脱水后2328立方米。
“修复项目包括河道清污疏浚、污泥无害化处置、河道污泥资源化利用、二次污染防治等工作。”路桥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河道与水土保持站站长李兆伟介绍说,“修复工程不仅是在河里,我们还延伸到岸上,通过打好‘组合拳’,让‘受伤’的河道重现绿岸美景。”
新技术、新手段,运用到了治理上。河道两岸滨岸生态屏障回填土、生态叠砖就是来源于河道底泥,机械挖出的污泥经过淋洗,在污染物含量降低达到合格标准之后,再进一步处理用于游步道建设。
“原本的常规处置就是无害化处理,而这就要联系专业的运输车辆和处置场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李兆伟告诉记者,现在他们进行就地处置再利用,可以有效地节约很多资源。“一方面是处置时间更短也更方便,另一方面像购买绿化泥土的资金也节省不少,可以让有限的资金用在‘紧要处’。”
据介绍,该项目可有效验证清污工艺是否能满足污染治理、恢复河道生态、美化环境等要求,为后续项目提供经验借鉴。
与此同时,村里也“自掏腰包”参与建设。“村里追加了建设经费,不仅增加游步道的距离,而且安上了路灯,准备将这里打造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安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蔡均仙说。